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金华市人民政府公报 > 2012年 > 2012年 第01期 > 市政府文件
 
关于印发金华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12-02-10 13:48  发布机构:   文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金华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金华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金华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统筹规划“十二五”期间各项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任务,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一五”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坚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开拓创新,迎难而上,顽强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推动我市体育事业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群体活动蓬勃开展,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借北京奥运东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达3500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到全市总人口的32%,市民参与体育积极性明显提高。体育总会、各单项体育协会和各类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广泛建立并积极开展活动,其中市篮球协会等一批单项协会受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体育创强工作扎实推进,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创建省级体育强市1个,省级体育强镇(乡)79个、先进街道12个、先进社区45个,国家级、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分别为12个、22个,省村级体育俱乐部63个,省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2个,建成小康体育村2000多个。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农村以及老年人、少数民族、残疾人等各类人群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举办了金华市第七届运动会、金华市机关首届运动会,组队参加了省首届体育大会。
  2.竞技体育难中求进,体育后备人才梯队逐步形成。五年来,我市共获得世界冠军1个,亚洲冠军1个,全国冠军16个。共培养国家级裁判员2名,一级裁判员52名,二级裁判员212名;运动健将2人,一级运动员11人,二级运动员593人。向国家队、省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4名。组团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获1金2银1铜;共有27名运动员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获得1金1铜;组队参加了2006年、2010年两届省运会和省级年度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锻炼了体育后备队伍。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开展,2007年被评为“阳光体育进校园全国传统项目学校篮球活动最佳赛区”。新布局艺术体操、自行车等项目,体育后备人才网络更加健全。金华市体育运动学校被命名为2009-2013周期“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金东和浦江少体校被命名为省级后备人才基地。
  3.体育产业起步良好,品牌赛事培育初见成效。体育彩票安全有序发行,全市共有体育彩票销售点591家,竞彩专营店25家。五年间,全市体彩销售额达15.7亿元,居全省第四位,累计提取公益金1.4亿元,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品牌赛事培育初见成效,“八婺杯”篮球赛市场化运作较为成功,全国桥牌混双公开赛已列为国家计划内赛事,参赛水平、办赛水准不断提高。每年举办各类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不断增多,其中义乌利用一流的场馆设施举办全国女足锦标赛、全国女排大奖赛、中超足球联赛、乒超联赛等赛事,已成为我省竞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康每年举办中外篮球对抗赛,武义成功举办多届全国摩托车、汽车越野锦标赛,其他县(市)也结合实际积极举办规模不一的赛事,金华体育赛事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4.体育设施不断改善,体育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金华市体育中心于2009年开工建设,占地面积395亩,是目前金华市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公益性设施,到2010年底基本完成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一场两馆”主体工程建设。金华市区滨江公园群改造一期工程——体育公园已经建成。各县(市、区)也启动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设施,其中义乌建成了梅湖体育中心,兰溪、永康建成了体育馆和游泳馆,其他县(市)的大型场馆也已经或正在规划立项当中。小型多样、各具特色的体育设施不断完善,新建社区、农村健身苑点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存在问题
  过去五年,全市体育系统干部职工创业创新、奋发有为,体育理念、健身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体育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是,目前金华体育事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向广大市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尚不充分,群众体育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田径、游泳等体育大项和足球、篮球、排球等三大球的整体竞技水平不高,体育后备人才梯队体系建设力度不大,竞技体育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不小;体育产业品种较为单一,对体育彩票销售的依赖性较强,对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贡献较为有限,体育生产企业和产品销售链尚处于市场自我调节的自发阶段,对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尚未形成有效的指导;品牌赛事规模和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体育设施建设还缺乏通盘筹划,发展不平衡,体育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宣传、应急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对“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五年,是加快浙中崛起的五年,更是建设惠及全市人民较高水平小康社会、加快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五年。“十二五”既是省运会、省体育大会新周期的开端,也是金华体育实现加快崛起、跨越发展的转折期和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日趋激烈。
  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看:北京奥运会后,胡锦涛总书记对体育工作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指明了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近两年来,国务院先后颁布施行《全民健身条例》、《彩票管理条例》、《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规章和文件,给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从我省经济发展阶段对体育工作的影响上看:“十二五”期间,我省人均GDP进入7000—10000美元发展阶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主线,为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体育作为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创意产业,具备经济、社会、文化功能,几乎涉及所有的第三产业。要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使体育在转型升级中有作为、在浙中崛起中有地位。
  从我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把金华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列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2013年将在金华举办浙江省第二届体育大会,这些都给金华体育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奥运争光计划》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乘势而上,扎实工作,努力推动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体目标:以“树金体品牌,建体育强市”为奋斗目标,以承办浙江省第二届体育大会为契机,通过五年的努力,全面提升金华体育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竞技体育实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开发有新突破,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更趋合理,体育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深入,体育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
  基本原则:
  1.坚持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促进。体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立足体育,服务全局,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务。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实现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2.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处理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体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眼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目标与路径、规模与效益等各种关系,实现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3.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体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推动体育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4.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进一步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增强体育法律意识和体育法制观念,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体育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把体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促进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5.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重视和发挥科技、教育、人才队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体育科技的进步、体育教育的发展、体育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发展和壮大体育事业。
  三、主要任务
  (一)省第二届体育大会
  工作任务:举办省第二届体育大会是我市“十二五”期间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举全市之力把“省二体会”办成一届特色鲜明、运作成功、办赛出色、比赛出彩的体坛盛会。
  具体举措: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勤俭效能、有所突破的精神,以“一流的开闭幕式、一流的场馆设施、一流的组织服务、一流的竞赛成绩、一流的城市形象”五个一流为目标,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筹划,确保顺利完成大会各项任务。
  1.精心组织,周密计划,认真安排好各项比赛,为大会提供优质服务,切实做到办赛组织严密,接待热情周到,安全万无一失,为全省体育健儿提供良好的比赛环境和公平、公开、公正的竞赛氛围。
  2.沟通协调、上下联动,充分合理利用县(市、区)资源,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做好“赛、展、论、游”文章,推动金华的体育、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赞助”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办赛经费。
  4.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省人民和社会各界了解、参与、支持“省二体会”,不断提高金华城市的知名度。
  (二)群众体育
  工作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着力强化群众体育自身发展能力,大力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建设。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体育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全民健身体系基本形成。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与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明显增强。全市3-4个县(市、区)达到体育强县标准,80%的街道达到省级先进街道标准,80%的乡镇达到省级体育强镇标准。体育人口达到35%,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每千名体育锻炼者配备4-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具体举措:
  1.按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社会化、场地设施多样化、健身指导科学化、健身活动经常化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兴办相结合,继续全面实施“小康健身工程”。以开展体育强县(市、区)、强镇(乡)和体育先进街道创建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基层体育的发展。把创建活动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推动群众体育全面发展。
  2.加大多层次健身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强与建设、财政、教育、国土、文化等部门的合作,扎实推进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开放和使用。全面普及小康体育村。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和社会兴办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批专业化。体育健身场馆,在城区、中心城镇建设一批功能性、公益性较强的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网球等健身设施,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健身需求。对已建成的全民健身设施,完善管护制度,落实管护单位的责任。在确保校园安全的前提下,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公众开放。
  3.坚持“三个为主”方针,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城市体育以社区为主,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主,农村体育以乡镇为主,抓好基层体育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农闲季节以及法定节假日,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办好2011年金华市第二届机关运动会、2015年金华市第三届机关运动会,积极创造条件举办全市农民运动会、社区运动会、外商运动会,办好职工、残疾人、老年人运动会等,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增强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
  4.加强体育社团建设,健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规范体育社团管理,出台管理制度和奖励政策,鼓励、支持体育社团举办和承办各类体育比赛。积极承办2011年浙江省首届体育社团运动会。规范体育类民办非企业组织建设与管理,活跃体育市场。积极整合体育文化资源,推进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的文体站(体育俱乐部)建设,推动乡镇、街道建立体育协会。到“十二五”期末,培育3-4个有活力、有实力、在全省有影响力的体育社团。运用市场化机制,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十二五”期间共培养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0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00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000人。
  (三)竞技体育
  工作任务:优化项目布局和人才队伍结构,健全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和我市实际的竞技体育发展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与社会举办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总体水平和竞争力。“十二五”期间等级运动员人数达近千人;向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50人;创建一批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每个县(市、区)力争有1个省级训练基地。在第十五届省运会上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力争排名前七,力争在2014年第二届青奥会和第十七届亚运会上有运动员参赛,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取得较好成绩。
  具体举措:
  1.重点突出,分类指导,不断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大力发展田径、游泳等基础类大项目,重点扶持发展篮、排、足三大球类项目,合理布局跆拳道等优势项目,积极拓展体操、射箭、自行车等潜在优势项目,力求全面发展,重点突破,提高我市运动员在省运会等大赛上的综合竞争能力。鼓励并指导各县(市、区)和相关俱乐部发展适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运动项目,优化布局,形成地方优势和特色。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拓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
  2.充分发挥年度竞赛的杠杆作用,提高竞技水平。科学、合理举办市级年度体育单项竞赛。以推动训练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竞赛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运动会等各项赛事的杠杆作用,管办分离、分级管理,调动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性。精心筹划和举办金华市第八届运动会。
  3.加大对市、县两级体校的指导力度。着力巩固市体育运动学校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金东区少体校、浦江县少体校两个省级后备人才基地成果。继续创建一批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每个县(市、区)力争有1个省级训练基地。推进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加大学校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组织举办中小学生篮球、乒乓球、足球等“三大联赛”,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4.加大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培养力度。根据项目运动规律、运动员成长规律和省运会备战规律,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和“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科学训练原则,编制好4年一个周期的备战省运会综合训练计划。着力解决运动员的学训矛盾,实现体育后备人才梯次发展,做到打一届,用两届,备三届。加强教练员岗位培训,不断更新教练员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加强教练员目标责任制管理,积极探索教练员聘任制,建立完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练员任用机制。建立教练人才库,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高级教练员达5人,中级教练员达15人。加强裁判员队伍的培养,提高裁判员的业务责质和执裁水平,力争我市有更多的裁判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担任主要技术官员和裁判员。全市计划培养国家级裁判2-3人,一级裁判80-100人,二级裁判250-300人。
  (四)体育产业
  工作任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从金华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出发,在坚持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市场需求旺、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体育产业。继续抓好体育彩票业,使其健康、有序发展,力争在全省的市场份额不低于7.6%。以“一市(县)一品”为抓手,进一步突出特色,抓好品牌赛事。积极探索体育旅游、体育休闲和体育制造业的发展。打造1-2个富有金华特色的运动休闲示范园区和休闲运动基地。
  具体举措:
  1.大力培育体育竞赛表演业。出台《金华市品牌赛事扶持暂行办法》,积极引导和规范体育竞赛表演经营活动,着力打造赛事品牌,发展赛事经济。继续办好每年一届的金华全国桥牌混双公开赛、金华“八婺杯”篮球赛,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赛事。积极探索和创新赛事运作的新经验、新模式,市体育中心建成后争取每年主办或承办全国性的比赛4项次左右。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鼓励多种市场主体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承办高水平体育竞赛表演,实现办赛形式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竞赛组织专业化。努力开发利用与体育竞赛表演业相关的广告、印刷、保险、租赁、住宿、餐饮、旅游以及体育经纪与代理等行业,使之更好地为体育服务。
  2.积极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培育市场与深度开发相结合、放开搞活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构建覆盖广、社会化、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健身服务业,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渠道、经营模式多样化。积极开展体育服务认证,促进体育健身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对游泳、健身等经营场所采取推荐性服务标准,实行“星级”评定制。
  3.有序开发运动休闲业。发挥各地优势,积极培育体育与相关产业复合的运动休闲业。通过大型体育赛事,吸引游客来金观赛旅游。成立运动休闲协会,引导市民崇尚休闲运动。积极培育体育休闲旅游业,着力打造具有金华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借助省运动休闲业重点项目帮扶期和推广期的有利时机,力争申请1-2个帮扶项目,形成1-2个省级运动休闲基地。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开发野战俱乐部、漂流河道、山地运动等生态项目,引进龙舟赛、漂流大赛和越野摩托车锦标赛、极限运动会等生态体育赛事,促进全市运动休闲业的发展。
  4.扶持发展体育用品业。开展全市体育用品制造业统计调研。研究出台相关扶持发展政策。大力实施争创名牌战略,推进东阳和兰溪游艇、永康健身器材及渔具、武义扑克及休闲产品等产业发展。用好义乌、永康两大展会平台。开拓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积极推销本土体育产品,提升国内、国际市场知名度,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
  5.探索体育场馆管理新模式。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体育活动场所。全市各体育场馆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推行企业化管理,逐步将所属体育场馆管理单位通过企业化改制推向市场,彻底改变体育场馆服务质量与经营效益低下的状况。积极探索实践现代化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经验,尝试组建产业化运作的专业体育设施管理公司,努力实现市体育中心建设与日后经营、维护和管理的无缝对接,使体育场馆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积极发展体育彩票业。创新体育彩票宣传方式,提升体育彩票的影响力和公益形象。加强市、县和销售点三级联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约束激励机制,提高专管员队伍和销售队伍素质,公开操作规范,严格操作程序,进一步理顺体育彩票发行和管理体制。在规范合理布点的基础上,继续适度增机扩点,消除乡镇空白点,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子,确保全市体育彩票的销量增长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体育设施
  工作任务:全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具备承办省运会、省体育大会和全国单项比赛乃至世界性单项比赛的能力。市本级建成金华市体育中心、网球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县(市)基本建成一个大型场馆设施。在各县(市、区)城区和重点发展的中心镇规划建设一批体育公园。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进一步增长。
  具体举措:
  1.加快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全市体育场馆建设力度。2012年底前建成市体育中心,满足承办省级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高水平单项比赛的需要。启动金华市区江北游泳池、市体育馆更新改造工程。各县(市)要以申办、承办第二届省体育大会为契机,加快场馆设施建设,其中兰溪市加快实施体育中心功能提升工程,永康市新建体育中心田径场看台和网球中心,浦江县、武义县、磐安县力争建成体育中心,东阳市体育中心争取规划立项。
  2.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各地要编制好体育设施建设详细规划,加快集健身、休闲、娱乐、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和体育广场建设,促进体育设施均衡布局。到“十二五”期末,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进一步增长。坚持全民健身设施“建、管、用”并举,不断改善群众健身条件。扶持部分重点中心镇建设一定规模的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中心。结合各地的自然风光特点,在主要旅游区建设一批体育广场和水上乐园。新建住宅小区要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健身设施,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健身活动。
  (六)队伍建设
  工作任务:按照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三个一流”目标要求,加强体育系统队伍建设,使全市体育系统广大领导干部在创业创新和转型升级中有新作为,广大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体育从业人员具有大局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努力把体育系统建设成学习型系统、和谐系统和幸福系统。
  具体举措:
  1.加强体育管理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体”战略,以素质提升、能力建设为核心,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体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与有关体育高等院校开展交流合作,选派干部进行研修培训。实行人员多岗位交流和联系体育项目制度,着力培养既懂体育又懂经济、既会管理又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努力建立一支责任心强、勤政廉政,懂业务、肯干事、会办事的高素质体育队伍。
  2.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调整、转变体育行政机关职能,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推进管理创新、理念创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有利于调动人员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和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各单位各岗位人员考核制度和聘用制度,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3.加大体育“四员”队伍建设力度。加强体育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四员”队伍建设。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队伍管理,完善注册、管理、培训、考核、选派和奖惩等制度,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一批德才兼备的教练员、裁判员和体育指导员队伍。
  4.发挥县(市、区)体育部门、各单项体育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不断壮大体育队伍力量。加强体育工作指导和扶持力度,积极发挥县级业余体校、训练点和基层各类单项体育协会、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全民健身活动站点、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组织的作用。广泛调动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带动全民健身,带动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七)体育宣传
  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尝试运用新媒体,拓展体育宣传领域,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体育精神,使崇尚健康、参与体育理念深入人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市民素质服务。
  具体举措:
  1.加强组织队伍建设。把体育宣传纳入体育整体工作体系,逐步完善体育系统、体育媒体、社体组织等“三位一体”的体育宣传网络机制。加大体育宣传干部的培养力度,建立一支政治敏感性强、灵敏度高、反应快的体育通讯员队伍。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展新闻发言人培训,提高新闻发言人的整体素质和应急能力。
  2.办好“一网一刊一会”。力争将金华体育网打造成浙中知名网站和省内地市体育第一网站,使之成为我市各体育企业、体育场馆的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网站运作和市场(企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办好《金华体育》刊物,力争在国家级和省级体育媒体中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文章。成立金华体育记者协会,建立完善与媒体沟通、协作机制,创造良好的体育发展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3.积极培育体育文化。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条例》,营造全民健身和科学健身的浓厚氛围。深入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积极开展体育摄影、体育美术、体育文学作品创作等多种体育文化活动。重视体育档案管理,加强对体育文史材料的征集和研究,编纂《金华体育志》,开辟金华体育文史资料室和金华体育“名人堂”。重视体育科研工作,不断丰富体育文化内涵。
  4.积极开展体育对外交流。学习借鉴外地、国外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宽体育交流的领域,扩大金华体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领导重视。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切实把体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强体育行政管理、体育事业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
  (二)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公益性体育事业的扶持力度。体育事业经费和全民健身工作经费要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年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对农村体育、业余训练和体育产业等,实行财政专项补助扶持。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监督管理,按照体育彩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对体育事业的投入。
  (三)创新理念。一是树立团结品格。全市体育系统要上下齐心,通力合作,形成心齐气顺的良好氛围,努力创造“全市一盘棋、上下一股劲”的体育工作局面。二是树立品牌意识。金华体育要有为有位,在社会上有认知度、美誉度和信任度,就要树立品牌,以“树金体品牌、建体育强市”为奋斗目标,创业创新,加快发展。三是创新发展理念。金华体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敢于创新,不断深化对新时期体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快体育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育管理由经验性向科学性转变,谋求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谐发展。四是保持世界视野。体育没有国界,要有世界视野。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在运动队训练、体育文化交流、参加体育赛事等方面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四)理顺体制。各县(市、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理顺体育管理体制,力争单独设置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原则上县级市应单列。暂无法单独设置的,与教育、文化合署办公的县级体育部门要明确体育职能的定编、定岗、定责,做到有领导管体育、有专人抓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