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700002592599F/2016-135752 | 发布机构: | 市电子政务中心 |
---|---|---|---|
文 号: | 公开日期: | 2016-03-01 09:39 | |
登记号: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主题分类: | 有效性: |
2016年2月24日在金华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1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两富”“两美”金华,认真落实国家、省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全市经济社会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地区生产总值3406亿元,增长7.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9亿元,增长8.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3亿元,增长12%;
———固定资产投资1836亿元,增长15.1%;
———外贸出口总额476亿美元,增长20.2%;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1.2%,控制在3%以内的年度预期目标;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297元,增长9.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93元,增长8.5%;
———城镇登记失业率2.84%,控制在4%以内的年度预期目标;
———城镇新增就业7.8万人,高于7万人的年度预期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控制在5.5‰以下的年度预期。
(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市2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7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三位,其中5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一位。三次产业占比为4.1∶45.2∶50.7。大力推进“五大千亿”产业发展。持续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四破攻坚”等转型升级组合拳。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74.4%。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农业“两区”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全市粮食作物总产量60万吨。工业生产稳中趋缓,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973亿元。服务业经济提质发展,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726亿元,增长10.5%。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去年同期的2.15∶1缩小至2.13∶1。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二)综合改革纵深推进,扩大开放成效显著。深入实施4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改革试点。金义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建设,全国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绩效评价居全国第二位;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国际邮件互换局启用,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启动实施;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试点(浦江)县建设总体方案顺利实施。完成市县一体化的扁平化改革和市区两级审批事权划分。8大类195项公共资源纳入公共资源平台交易,基本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在全省首推“五证合一”全程电子化。金华开发区新能源汽车小镇等6个特色小镇成功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216亿美元,增长24.7%。金义“跨境通”平台最高日通关量突破7.2万票。不断扩大“义新欧”班列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90个,合同利用外资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
(三)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创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全面完成“十倍增、两提高”各项目标任务。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8家,新立国家、省级科技项目505项,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千件。组织实施“双龙计划”“****”和“院士专家智汇集聚工程”。开展“百博入企”“百企入校”行动。培育本土科技人才,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奖25项,2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支持企业共享省级创新平台资源,发放科技创新券1759万元,使用率59%,居全省第一。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实施“青年创业谷”计划。全市已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站1228家。婺城区、磐安县省级农村电商创业试点工作推进顺利。
(四)城乡统筹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交通基础建设完成投资180亿元,东永高速、金温快速铁路建成通车,金兰、金武城际公交相继开通,2号线BRT建成运营,市区一环路、二环路全线贯通。建成天然气高压管道130公里。完成农村河道治理503公里,绿化长度58公里。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市化率达64.5%。金义都市新区基础设施框架全面拉开。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城中村改造、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全面推进重点区块开发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创建有序推进。“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成功举办。全面实现“一年灭黑臭、两年提水质”年度目标任务。组织实施“降尘”“控煤”“禁烟”“管车”等“十大行动”,市区PM2.5浓度均值下降15.7%,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9天。淘汰燃煤锅炉2126台,黄标车40881辆。
(五)公共服务扩面提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财政民生支出352亿元,增长31.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9%。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95.5%。8890平台为群众解决各类诉求41.7万件。市区最低工资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金东区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入选“2015中国民生示范工程”。分别创建省级、市级文化示范村(社区)11家、25家。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03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和中职全免学费政策。金华市特殊教育中心建成使用。深入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市区新设100张床位以上民办医疗机构2家,金华市人民医院PPP模式迁建工作进展顺利。积极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活动,成功举办首届国际马拉松比赛。“信义金华”建设卓有成效。
二、201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主要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7.5%~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出口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GDP增长速度。
(一)扩大需求、增强活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准经营性领域。强化政府对投资的引导,增强我市项目融资能力;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带动社会有效投资。优化土地、资金、环境等各类资源要素配置,强化重大项目考核与督查,确保全年有效投资较快增长。加快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健康、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进一步加快商务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和外贸综合服务等贸易模式,依托“义新欧”“义甬舟”等大通道,全力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效快捷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防范和应对机制。拓展进口渠道,进一步营造促进进口贸易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深化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全面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创新村级土地股份合作形式,激活农村活力、促进农业发展。稳定粮食生产,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以“一区一镇”建设为抓手,深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做大高新产业、做精传统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活新兴产业的要求,深入推进“四换三名”、“两化”融合、创新驱动、低碳发展与布局优化,加快构建具有金华特色的现代工业新体系。深入推进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加快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贸易发展步伐。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强11个省级集聚区的指导和协调,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争取列入省服务业重大项目12个,安排市服务业重大项目60个左右,全年完成服务业重大项目投资110亿元。
(三)夯实基础、优化平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首位战略。以金华(国际)科技城为龙头,加速集聚各类优质创新资源,着力打造“浙中硅谷”。继续做优做强中科院金华科技园等重大科创平台,积极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80家、企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100家以上。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广科技创新券1000万元以上。办好第15届工科会,引导和鼓励企业与大院名校结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引导海内外风投机构投资金华科技型企业,打造政商产学研金“六位一体”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专利执法力度。运用市场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争全市引进技术交易额突破5亿元。
(四)统筹协调、有序推进,狠抓重点改革攻坚。围绕 “三去一降一补”,以“四破”攻坚为抓手,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建立健全优胜劣汰机制。建立健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机制,一手抓化解库存、一手抓稳定房价。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加大对企业“两链”风险处置力度。以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重点发展“五大千亿”产业及历史经典产业。加快国有公司融资平台转型,鼓励投融资平台参与市场化运作。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加快推进不动产确权,全面推进“三权到人、权随人走”,实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试点改革、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加快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扎实开展浦江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省级试点。
(五)以人为本、优化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金华—义乌都市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公路、铁路、轨道交通、机场、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多湖中央商务区规划发展。加快推进金义综合保税区建设。全力抓好菜鸟·金义电子商务新城二期等重点项目。制定公共租赁住房实施细则,争取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达到50%以上。继续抓好横塘沿社区安置房项目续建工作。深入贯彻“海绵城市”理念,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大力实施绿色建筑,实施星级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和中心镇建设。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复审工作。
(六)立足浙中、面向全球,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开展产业链、新经济产业项目的招商;加大总部经济、资本回归、重大人才科技等项目的引进力度。全面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开展山海协作工程,加强对在外浙(婺)商的服务协调工作,积极引导在外浙(婺)商回归投资兴业。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引导转移、“网上丝绸之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国际贸易试验区,鼓励自建婺货海外销售渠道。加快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打造省级离岸服务外包交易服务平台。围绕“五大千亿”产业,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提高我市重点产业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
(七)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推进“美丽金华”建设。持续深化“五水共治”,争取到2016年底,金华江等干流水质基本达到Ⅲ类,县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开展控煤减煤、降尘抑尘、治气减排、控车禁烟、绿色出行、生态屏障六项攻坚行动,持续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力争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建立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完善淘汰补助政策、实施差别电价,倒逼企业自主淘汰落后产能。实施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总量双控、协同控制,谋划、推进重点减排项目建设。完善各项减排考核、激励机制和督查监管制度,全面提升减排绩效。认真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深入推进浦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体制机制,建立“五位一体”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
(八)利民惠民、共建共享,增进社会民生福祉。实施青年创业谷计划、返乡人员创业行动,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百企万岗”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推进农村电商创业。稳步推进社保扩面征缴工作。深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管理,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00家。继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文化强镇(乡)、文化示范村(社区)建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加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加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重视残疾人康复、托养工作。加强市场价格和收费行为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抓好生产生活安全。重视“法治金华”“信义金华”“平安金华”“和谐金华”建设,促进我市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