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金华“五水共治”工作综述|

谱一曲碧波荡漾的治水长歌

2017年金华“五水共治”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 2018-01-10 09:17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张帅 浏览量: 字号:[ ]

大美湖海塘

沙畈水库

苏孟湿地

金东绿洲

金东区孝顺溪机械清淤

亮丽三江口

  一叶轻舟,双溪泛游。当年,词人李清照站在金华郊外深情咏吟的美景,身临其境风光无限。

  三尊铜鼎,全省领先。如今,千千万万金华治水人为送一江清水到下游,披荆斩棘夜以继日。

  史书记载,面对滔滔洪水,夏禹率领民众长期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心血,终治水患。时隔4000多年,面对污水之殇,浙江大地展开一场绿水青山保卫战,金华冲在最前沿。江河岸边,不断涌现的治水故事感人至深;沟渠水塘,清洁小微水体的续篇仍在书写;八婺大地,一条前无古人的浙中生态廊道加紧建设。

  四年治水,金华交出一张漂亮的答卷。

  争分夺秒打赢剿劣攻坚战

  去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剿灭劣Ⅴ类水誓师大会,一场轰轰烈烈的剿劣攻坚战在各地全面打响。

  作为全省治水先行地,金华并未因“三年可游泳,三夺大禹鼎”目标实现而放慢脚步,而是继续自我加压、拉高标杆,出台《劣Ⅴ类水剿灭实施方案》,提出“锚定一个目标、实施八大工程、落实六大保障”,为全市剿劣治水攻坚战绘就作战图。

  去年3月29日,全市剿灭劣Ⅴ类水工作推进会吹响“剿劣”号角,再次发出坚决把治水进行到底、不达目的决不收兵的强烈信号。“在这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剿劣战’中,我们既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更要有‘海陆空’火力立体交织。”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党委政府纷纷立下“军令状”,围绕剿劣的截污纳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拆违打非、活水入河等举措全面推开。

  小微水体体量虽小,要彻底整治销号,背后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做到心中有底数,金华先后组织4轮全市域排查,涉及5万多个河道、池塘、沟渠、山塘水库、小溪流及城市内河、排渠等水体,查出Ⅴ类(劣Ⅴ类)支流溪流54条、劣Ⅴ类小微水体3578个,涉及133个乡镇(街道)、1028个行政村(社区)。随后,金华对所有劣V类水体列出水体清单、成因清单、项目清单、销号报结清单、提标深化清单,“一点一策”制订整治方案,做好“提、截、销、治、清、修、智、打”八字文章。

  1月9日早上,兰溪市黄店镇黄店村“生态洗衣房”内一片热闹,5名村妇在洗衣槽内洗着衣物。洗衣槽下方设有集纳管,污水最终流入黄店镇污水处理厂。

  王老四是黄店村党支部委员,同时也是“生态洗衣房”的房长。他说,洗衣房紧邻的坞慈塘,以前因为常有村民洗涤,总磷含量较高,成了一个劣V类水体。去年年初,村里通过池塘整治,水质变好了,村民又到池塘里洗衣物。为此,镇村一起想办法,把坞慈塘边的公厕改造成30平方米的“生态洗衣房”,有6个洗衣槽、2个拖把池,在池塘对面又建一个露天洗衣台。如今,村民们已习惯不在池塘里洗涤衣物,坞慈塘稳定在Ⅲ类水质。

  除了适宜在平缓地区推广使用的兰溪“黄店模式”外,金华巧借基层智慧,首创出适宜在山区推广使用的浦江“洪村模式”,适宜在城镇、城郊推广使用的金义都市新区“支家村模式”,精细化治水剿劣新路越走越宽,得到省委书记车俊的批示肯定。

  各地也发出创新剿劣强音。婺城区利用太阳能发电从地下引水,解决部分池塘破路埋管引水成本高昂问题;金东区首创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做法全国推广,并入选“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义乌以水库为“根”,以溪流河道为“藤”,以池塘为“瓜”,用“长藤结瓜”形态实现水系互联互通;武义县茭道镇推出“驴马会”工作机制,以压力倒逼动力……“在办公室想想全是困难,到基层看看都是办法。用脚去丈量土地,你会发现很多新点子油然而生。”武义县大溪口乡乡干部俞振昊说。与此同时,金华对违法行为绝不手软。去年,全市依法取缔和关闭企业1778家,行政处罚7606.1万元,移交公安案件113件,移送司法机关刑事拘留103人。

  如果把治水生动比喻成五个手指,各有分工、和而不同,捏起来就是一个拳头。过去一年,金华通过抓基础强推进,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能力稳步提升,并在一些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得到检验。“6·25”特大洪水,是1955年以来兰溪遭遇的最大洪水,洪峰水位比2011年“6·20”特大洪水还高0.18米,但受淹面积减少2/3,经济损失减少一半,实现“无一人伤亡”目标。兰溪市治水办专职副主任吴胜忠说,这和兰溪以项目化方式统筹抓好防洪、排涝、供水、节水工作密不可分。

  数据显示,目前金华3578个小微水体在全省第一批完成销号报结,所有劣Ⅴ类小微水体实行生态清淤、71%的水体引入生态活水、24%的水体配套水生植物等措施,小微水体水质及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打实的治水成效得到群众点赞。

  齐心协力推进治水常态化

  “治水三分治七分管。”这是婺城区竹马乡党委书记姜建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盘溪的乡级河长。

  每天下班时间,姜建军会到盘溪走一走,发现不文明行为加以制止。在不断探索实践中,竹马乡总结出“科学剿劣八法”,其中一法便是“科学制定长效机制”。“河长不是一种职务,不是一个官,而是一份责任,一种担当。我们要求每名乡级、村级河长把如何保长效作为工作要点、破题重点,常抓不懈。”姜建军说。

  反复治、治反复,历来是水环境治理中的共性难题。金华在推进“五水共治”过程中,注重长效治理,聚焦治水治本,各县(市、区)坚决打破只重眼前、只重考核的短视观念,通过抓深化强管理,实现治水的常态化。

  实践证明,河长制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的有效举措。2016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在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目的就是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维护河湖健康生命。金华更早想到“河常治”的重要性,早在2013年7月就开始实行河长制,市四套班子一把手带头担任市级主要河道河长,全市共有市、县、乡、村四级河长3400名。不仅如此,金华还把河长延伸到库长、塘长,设立库长770名、塘长10658名,治水脉络扩到边边角角。具体工作中,每名市、县级河长落实一个具体部门联系服务、至少配备一名河道警长,为512条河流增配“一河两员”(监督员、指导员)1024名,实现主要河道全覆盖。

  河长治水并不是河长孤军奋战,而是以河长为首的多部门信息化联合作战。金华对市本级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重点围绕河道河长、断面水质数据、六大任务、一河一策项目管理、督导考核等系统模块进行优化改造,完善河道、河长、河长办、湖泊、水库等基础信息和小微水体、排污口、断面水质、六大类重点及剿劣项目等业务信息,全市共设河道(段)3867条。为方便基层河长使用APP巡河,金华开发增设了简化版APP及专业版APP,各级河长办组织河长使用APP巡河培训,为年底实现河长电子化考核夯实基础。

  没有制度保障,长效机制就是空中楼阁。为了保障河长制落到实处,金华加强对河长的考核。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落实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治水工作的若干意见》,市县两级修订完善河长制会议报告、信息共享报送、河长工作督察、河长考核问责激励、河长制验收等制度。根据河长制信息化管理需要,出台金华市河长履职电子化考核办法,对县、乡、村级河长进行电子化考核,制定市、县、乡三级深化河长制工作方案,编制县级以上河道“一河一策”治理方案,明确今后几年河长制工作目标、任务,细化河长职责、督查、考核要求,进一步推动金华河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展。此外,作为一项创新之举,金华正在对农村垃圾分类进行立法,让农村垃圾分类有法可依,规范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管理运行。据了解,此项举措为全国首创,得到国内同行和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

  与其说,金华治水是一项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不如说,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攻坚战。它的深度、广度、表现形式,远远超出当初的预想。对水的尊重和爱护,已深深沁入广大干群心底。这一年,各级党员干部奋勇争先,更加全力以赴投身治水。市县两级选派机关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一线参战,市人大、市政协及各机关部门结合职能助力剿劣行动,新闻媒体全方位开展宣传引导,各级党员干部亮出身份主动参与,上下齐心合力抓好治水长效化。据统计,去年全市有2108名市县剿劣督导员、315支剿劣“河保姆”队伍、37支“河小二”队伍、1.8万余名志愿者活跃在治水一线,涌现出一批像翁正辉这样以身作则的“最美治水人”典型。

  这些活跃在全市各个角落的治水人,默默无闻,恪尽职守,感人的故事有很多,心中的信念只一个:找回梦里水乡,江河碧波荡漾。

  蹄疾步稳迈入廊道新征程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金华引以为傲的资源禀赋,对生态环境的呵护也是金华最执着的追求和坚守,并深深化为城市基因。浙中生态廊道项目集中开工,既是加快绿色发展的催促令,又是心系百姓民生的温情书。经过前期深入调研、周密谋划,金华市第七次党代会上,作为“三条廊道”之一的浙中生态廊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久之后,我市召开浙中生态廊道建设项目集中开工誓师大会,首批项目同时启动。

  在此之前,我市就提出要让金华的美丽乡村具备三大“标配”,其中之一就是“一口波光潋滟的池塘”,它是精细化治水的重要战场。这口池塘,既是环境卫生的考量,也是百姓眼皮底下的景观,还承载着金华百姓的乡愁。

  规划是龙头,事关生态廊道建设的长远性、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根据规划设计,浙中生态廊道以总长约396公里的金华江流域干支流为脉络,东起磐安、西至兰溪,包括武义江、东阳江、义乌江、金华江、兰江、衢江以及浦阳江等流域区域,连接全市各条支流和“毛细血管”,连通全市门前沟渠池塘,规划范围总面积约830平方公里。目前,浙中生态廊道的绿道建设、水利建设、农业建设、林业建设、文化建设等5个专项规划,美丽乡村、小城镇综合整治、健身休闲等3个工作方案和旅游发展课题研究,以及各县(市、区)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专项规划已基本完成。

  按照“廊道项目化、项目时间化、时间责任化”要求,金华梳理出2017年度生态廊道建设项目425个,总投资1853.1亿元。目前,425个生态廊道项目进展顺利,主平台功能逐步显现。截至去年12月底,完成投资484.0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7.60%,完成进度快于时间进度,在“三条廊道”中居领先位置;全市30个示范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0.94亿元,已达到年度投资计划的152.81%。金华花卉生态示范园、义乌绿色动力小镇、渔歌小镇、湖海塘公园等一批生态廊道示范项目初步建成,开始释放绿色效益。

  一股股清流,沉甸甸硕果。金华治水,兑现了党委政府对群众的庄严承诺,实现了清水送下游的铮铮誓言。去年,全市11个国家考核断面、17个省控断面、10个市界出境断面、20个县市交接断面、43个地表水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 8个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376条支流、535个乡镇交接断面达标率94.6%,金华地表水水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兰溪兰江将军岩出境断面水质均值达到Ⅱ类。治水不仅治出了金华更好水质,而且实现了更美生活、推动了更优发展、锤炼了更强作风,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治水,真正治到了群众的心坎里。

  勇于走前列,阔步新征程。治水之路,我们依然在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