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2018年专题集 >> 2018金华两会【已归档】 >> 代表热议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践行文化自信?
发布日期:2018-04-04浏览次数: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认真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行动计划,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其中,提出打响“文化金华”品牌。如何加强文化“软实力”,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扩大金华国际“朋友圈”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了,才能开展合作、实现共赢。而通过文化交流,可以起到消除偏见、增进共识的效果,从而实现民心相通。

  市政协委员黄亦认为,应促进金华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融合。他建议,由市级文化部门牵头,建立持续化的推进机制,各县(市、区)在文化交流、遗产保护、文艺创作、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区域性合作,形成合力;与外侨部门协作,发挥各县(市、区)的国际交流资源,积极搭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平台,争取各县(市、区)都建立至少一个有自身特色的“一带一路”文化平台;引导和扶持相关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与经贸的互动互促。

  市人大代表韦肖鸿认为,在友城建设与友好交往中,存在以相互访问与文化教育合作为主,开展产业合作、经贸与科技合作不多,缺少合作共赢的区域合作发展机制与对外合作发展平台等问题。他建议,更加重视拓展重点城市的友城合作交流,进一步推动我市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更加重视深化经贸合作,进一步提升对外交流水平,为我市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扩大国际经贸科技文化旅游合作交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更加重视友城间双向合作发展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合作水平。更加重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友城合作领域不断深化。

  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璀璨多姿,博大精深。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过无数次辉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华美篇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市政协委员吕跃仙认为,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节日的渴望程度有所降低,使节日氛围逐渐变淡。如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使得各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过各种洋节日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地有些淡化。因此,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她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教育,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重视发挥学校在弘扬传统节日中的作用。

  市人大代表范红霞认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的光彩。婺剧是浙江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婺剧薪火相传、千古流芳,将有力推动金华戏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她建议,多渠道、多模式推动传统戏曲进入“互联网+”时代。可更多考虑戏曲文化属性,如与民俗相结合,可加入与其他舞台艺术形式如歌剧、话剧的比较,以进一步提升传统戏曲在互联网平台的传播效果。创新传播形式,吸引青少年观众。比如,针对中小学的课外实践活动,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各大院团为各中小学提供不同形式的课外实践服务。

  延续文化传承血脉

  民建金华市委会团体提案建议,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民俗文化+”工程,推动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走进群众生产生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发展繁荣,让八婺文化更富影响力和商业价值,让我们的乡愁融入生活更可触摸。实施“民俗文化+校园传承”工程,延续文化传承血脉;实施“民俗文化+节庆赛事”工程,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实施“民俗文化+文化礼堂”工程,丰富乡村精神生活;实施“民俗文化+文化走亲”工程,擦亮对外交流名片;实施“民俗文化+乡村旅游”工程,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市人大代表谢迎春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贯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这种继承与学习方式缺乏传承资料,是导致非遗传承困难的主要因素。她建议,将非遗传承对接职业学校的相关特色专业建设,通过资料、教材等形式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记录下来,成为课程开设于专业中,能使传统工艺得以文本化,为非遗的传承创造条件,又能让学生成为助推当地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可创设条件支持非遗大师工作室的建设,全面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加强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大师招徒对接学校特色专业招生,组建非遗传承班。做好全面对接中的各种保障,优先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进一步推动现代学徒制的落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