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发布机构: 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 号: 公开日期: 2018-06-13 14:40
登记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 效 性: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主题分类:

工业大市怎么向工业强市转变?

发布日期:2018-06-13 14:40 来源:金华晚报 作者: 胡哲南 浏览量: 字号:[ ]

  为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当好新时代工业高质量发展答卷人,促进金华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我市结合实际制订《金华市推进工业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该《行动计划》从今年6月30日起施行。

  加快动能转换

  据了解,我市将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810”行动,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强化工业领域“去产能”。

  2018年我市在木雕、水晶、婺州窑等传统经典行业中评选50名以上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到2020年,全市培育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示范企业50家以上,培育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分行业省级试点县(市、区)5个,带动全市工业提质增效。到2020年,实施市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300个,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5家以上;新增数字化车间和物联网工厂项目60个以上,上云企业4.1万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超500亿元。

  到2020年,全市培育民参军企业30家以上。2018年力争完成处置“僵尸企业”40家、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00家以上、整治提升“低小散”企业(作坊)2000家。到2020年,完成处置“僵尸企业”100家、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300家、整治提升“低小散”企业(作坊)3000家。

  推进创新驱动

  我市将完善制造业创新平台,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每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5家以上;每年组织开展全市创新创业大赛,安排路演10场以上,推荐十佳“双创”项目参加全省决赛;力争到2020年实现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零的突破。

  同时,每年完成备案鉴定省级工业新产品650只以上,认定立项省级装备制造业首台(套)、省级优秀工业新产品、省级重点技术创新专项50只(项)以上,实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重大示范项目30项以上,实施市级技术创新项目80项以上。

  2018年,完成机器人购置数1500台以上。到2020年,全市在役工业机器人1万台以上,省级“机器换人”工程服务公司1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8%以上。到2020年,入驻京东商城企业达到15000家。

  扩大有效投资

  我市将建设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其中,每年新增市级重点技改项目300项以上,在建工业技改项目投资800亿元以上。

  同时,招引储备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以实施市县长项目推进工程为抓手,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产业等主导产业和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谋划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重量级未来产业,引进一批行业地位突出、技术领先、带动力强的“大好高”项目。每年谋划推进50个总投资20亿元以上重大工业招商项目,2018年力争签约30个,落地20个。

  坚持扶优扶强

  全市 100 家大企业大集团、100 家 “三名” 培育试点企业和100 家高成长企业工业总产值每年均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长水平。到2020年,全市累计培育百亿元企业3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15家以上,10亿元以上企业30家以上,高成长培育企业成功转入大企业大集团培育25家以上,省创新型领导企业10家以上。

  同时,在2018年,我市培育市“隐形冠军”企业30家,完成股份制改造80家,确保实现“小升规”企业300家、力争450家,“专精特新”培育库入库企业1600家。到2020年,培育省市“隐形冠军”企业100家,完成股份制改造200家,实现“小升规”企业1000家,“专精特新”培育库入库企业5000家。

  另外,鼓励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工业节能节水,到2020年创建省级绿色企业20家。

  强化要素保障

  我市将加快小微企业园区建设,提升企业人才素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

  其中,2018年全市建设小微企业园区50家以上,建成(改扩建)标准厂房200万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全市建成小微企业园区100家以上,建成(改扩建)标准厂房600万平方米以上。

  同时,实施“百千万”企业人才培训工程和高技能“金领511”计划,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每年选派30名创二代到国外进修,每年培训100名企业家、1000名企业高管、10000名企业技术工人。

  2018年,我市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用地3亩以上工业企业评价全覆盖,2019年所有拥有自有工业用地企业纳入评价。到2020年,依法依规整治亩均税收1万元/亩以下且改造提升无望的企业5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7%以上。

  优化发展环境

  我市将全面落实“最多跑一次”,强化政策支持,努力减轻企业负担,加大考核力度。

  重点在智能制造、两化融合、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企业自主创新等方面为企业创造更多政策红利。

  同时,加快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2018年底前,各县(市)均要成立1家注册资金不少于1亿元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到2020年,全市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不少于40亿元,其中再担保责任余额不少于20亿元,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在保户数占融资担保在保总户数的比例不低于75%。积极组织符合政策条件企业进入电力直接交易市场,全市每年减轻企业负担10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