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驶入体育创新发展快车道|

快发展中如何下慢功夫?

金华驶入体育创新发展快车道|

发布日期: 2019-02-23 14:12 来源: 金华晚报 作者:方玲珊 浏览量: 字号:[ ]

  杭州将于2022年举办第19届亚运会,也是我国继北京、广州之后第三个举办亚运会的城市。亚运会场馆的兴建, 交通、通信、能源等相关设施的更新、高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将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22年,对金华体育来说,也是好事成双、喜事叠加。金华同时是杭州亚运会分赛区之一,而且还要承办第十七届省运会。随着金华的体育产业逐步驶入发展快车道,越来越多的从业者认识到,体育产业是个“慢产业”,唯有脚踏实地耕耘才会有好的收获。在此次两会中,不少代表委员也为金华体育出谋划策。

  利用亚运契机 全面提升八婺综合实力

  市政协委员金攀认为,两大体育赛事在金华举办,除了可以直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外,还可以促进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亚运经济”现象。但我市基础设施现状、城市综合实力与国内国际知名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充分利用举办这两个大型体育赛事的契机来提升金华城市综合水平,提升国内、国际知名度,将是未来几年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去思考、去做的。”

  为此,金攀建议:改善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市政府要不断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以环境的持续改善增强城市魅力。重点要加强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主城区架空线“蜘蛛网”整治、城区垃圾分类、城区绿化提升、加强公园绿地以及街角小品建设等等;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发展。据统计,我市有注册体育企业3000多家、体育产值200多亿元,均位居全省前列。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确立体育产业与体育消费成为金华经济转型发展的助推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市体育产业以及相关其它产业的发展,搭建平台让有能力的本地企业服务亚运会、省运会,提供优质的体育设施、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拉投资扩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以此次赛事为契机,全力推进文化、体育、旅游事业的融合,积极打造旅游目的地,促进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引进高端人才满足产业及赛事需求。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过程中,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建材、新兴能源、物流、体育运动等项目的建设、实施都将提供大量不同层次的工作岗位和商业机会,推动本地劳动力就业的同时还能不断地吸收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据相关统计,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为北京市提供了大约 180 万个就业岗位。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人才扶持力度,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向外引进高端人才,以产业结构转型促人才结构升级。

  出台扶持社会力量办体育政策

  市政协委员林震表示,金华作为东道主,即将进入到“备战”状态,如何集全金华的力量来办好这届省运会,同时在竞赛成绩上取得新突破?

  “我省温州作为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创新,取得了新的突破。把体育变成有回报的投资,把体育做成产业,吸引社会力量向体育领域注资,不仅盘活了体育市场,还夯实了体育基础,培育了一批体育新苗。”林震认为,金华市体育产业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体育制造业发达,企业有参与省运会宣传推广品牌的需求。金华市的体育培训产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许多项目的培训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师资力量也有保证。如何让体育社团在改革中充分发挥作用,激发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活力,社会能办的放开让社会办,社会难办的由体育部门做。以举办第十七届省运会为契机,探索体育部门如何瘦身放权、体育社团如何强身健体、体育产业如何培育壮大。为此,林震建议:市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的这一重要力量的作用,引导、调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金华市竞技体育事业添砖加瓦,共享省运盛会。

  改进金华山水系列体育品牌赛事

  市政协委员蒋益民说,近几年,各类体育赛事风生水起,一方面通过赛事提高了体育的竞技水平,另一方面又展示了举办地的风土人情和建设成就,推动当地经济、体育、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好举措。尤其是融合本土文化的体育品牌赛事,运作推广得好,会给广大参与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以9月23日在婺城区琅琊镇举办的2018中国金华山水四项公开赛为例,金华山水系列体育赛事在项目设置、场地选择、承办公司等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蒋益民建议: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文化、旅游、地理的优势,合理安排赛事项目。建议山水系列进行分项运营,如金华山可以搞越野马拉松,金西、苏孟南山可以组织绿道山地自行车赛。三江六岸水域组织水上项目如万人泳渡、八婺龙舟竞渡等;以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为中心,大力培育群众喜欢的体育项目。金华需要培育立足本土、有广泛群众基础、大众踊跃参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体育赛,优先选择体现本土优势和特色的项目;倚重本土力量办赛,吸收外地先进的管理、办赛经验。金华打好山水牌必须依靠本土力量,充分发挥本地协会和体育公司的积极性,把赛事规则、本地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民众喜好、社会力量的热情等有效结合,赛事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节俭办赛,不贪大求全,创立自己的品牌特色。减少赛事中间环节和不合理的收费,强调引进消化、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同时,主管部门要有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对赛事承办单位的监管,确保赛事不偏离创立特色品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