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

发布日期: 2019-02-25 08:56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楼盼 盛游 浏览量: 字号:[ ]

  随着我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推进,老百姓到政府部门办事变得更便捷高效。而且,“最多跑一次”还带来了涟漪效应,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满意指数的“风向标”、获得感的“蓄水池”、党群关系的“黏合剂”。在市两会上,“最多跑一次”再次成为热频词,代表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誓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

  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

  在信息时代,政府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我们唯有依靠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在经济、社会和政府三大数字化转型中,经济数字化转型具有基础性,社会数字化转型具有全局性,而政府数字化转型恰恰具有先导性。至于怎么转?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和政府运行等方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此实现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市人大代表邵孝春说,“信用模型”是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基础模型之一,理应加快推进公共信用平台和应用建设。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大统筹力度,避免重复建设,确保金华各县(市、区)之间系统共享,信用数据互联互通。其次是按照“531X”信用模型,重点建设覆盖企业、自然人、社会组织、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五类主体,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信息的公共信用库,依托信用库研发相关应用,形成以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的监管应用体系。三要加快公共信用信息应用,为“最多跑一次”审批服务、执法监管、基层治理、预警监测、政府运行实行“掌上办事、掌上办公”等提供支撑。

  “囿于政府部门之间办事不属于‘最多跑一次’改革范畴,如今办事存在‘外易內难’。”市政协委员张伟钢说,针对这种情况,东阳市率先推出“最多一星期”部门间办事限时办结工作机制,推动“最多跑一次”在政府部门内部深化改革,共梳理出乡镇(街道)到部门、部门到部门之间共22个部门112个办事事项,自主统一开发“最多一星期”网上办事系统。试行以来,该市各部门间按“最多一星期”要求办结率达99%,部门满意率达100%。他建议,对东阳市“最多一星期”部门间办事限时办结工作机制进行调研总结,早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以越来越优的“金华速度”造福群众和企业。

  “信息化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验收是一个完整过程,其中验收是最后重要环节,也是容易忽略的薄弱环节。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信息化项目投入越来越大,然而信息化项目验收监管常常被忽略,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市政协委员徐巧英建议,要研究出台规范信息化项目建设验收相关文件,制定规范信息化验收流程,指导机关事业单位开展信息化项目验收相关工作。在此基础上,设立信息化工作专家库。在信息化项目评审专家库建设之前,可以委托金华市财政局专家库,由代理机构随机抽取验收专家。

  “最多跑一次”要向基层延伸

  去年以来,我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运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运行机制,不断提升群众办事便捷度,受到广大市民好评。对于基层群众来说,虽然办事“最多跑一次”了,但跑的距离远近仍影响着他们的获得感。去年6月,我市结合乡镇“四个平台”建设,借助政务服务网镇级服务站点,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完善层级间、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向镇、村两级便民服务平台延伸,大大提升了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

  “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部分窗口中午、周末、节假日休息,无法为群众提供全时段、全方位的服务,这一问题有待改进。”市人大代表张响珍建议,在时间维度上,要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制定《开展延时错时和预约服务工作方案》,开展错时延时预约服务,建立值班、岗位激励等工作制度,合理配置、调整人力、物力等资源,切实做好延时、错时及预约服务相关工作,实现服务不“打烊”。同时也要对窗口工作人员加强关怀,给予津贴。此外,还要进一步简化程序,加大网上受理服务能力,拓展全流程网上办理事项范围,着力打造“24小时不打烊”在线服务大厅。

  “我市各级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正在推行‘代办制’,进一步提升优化服务,方便群众办事。但是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代办制’落实的效果不理想、降低便民服务事项办理的效率、存在法律风险和责任等等。”市政协委员吴绿仙建议,各级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统一设立“便民服务综合办理网络”系统,使其能够综合受理、分派、监督、回复现有的各类便民服务事项。以服务半径两公里为标准设置村居便民服务点,配备8小时坐班工作人员,开展便民服务综合代办业务,主要负责帮助和指导办事群众通过系统终端办理申报事项。同时,要签订《代办责任和申报资料真实性承诺书》,分清责任,减少矛盾。

  “‘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确极大方便了老百姓办事。不过,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办事群众第一次到窗口办事,没有带齐资料;或者因为不熟悉情况,不知道如何办理自助业务。”市政协委员陈杰建议,各部门单位要重新整理细化《办事指南》,由市行政服务中心汇总,采取书面形式、微信、网站等途径推送,让办事群众一目了然。针对群众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反映的问题,还应及时修正完善《办事指南》。

  深化涉企便利化改革

  去年,我市全面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100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国家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推进“标准地”改革,80%以上的新批工业用地按“标准地”供地。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现企业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前审批“最多90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审批压减至3个工作日以内。

  “当前,有少数部门怕担责,对民营企业家‘软拒绝’,出现‘门好进、脸好看、话好说、事难办’的现象。”市政协委员经丽莎建议,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尽量简化程序,力争“零次跑”,不断降低企业费用。特别是对于能评、环评等问题,相关部门要主动承担责任,支持民营企业更新设备和工艺,完成技术改造,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最近我在部分民营企业调研时发现,高成本、重负担、低盈利、融资难、招工难、办事难等比较突出。在营商环境方面,大家普遍反映政府在服务民企平台建设、要素资源配套、办事审批效能、行政执法以及落实民企税负政策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市人大代表章树根建议,在缩短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上,相关部门要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应由一个“店小二”代办员全程跟踪负责,N个审批部门协同,引入X中介机构,力促一个个投资项目早日落地,打造高效、优质的“1+N+X=1”代办模式,由审批转为服务,变“群众跑”为“代办跑”。同时,实行事前“一表制”“容缺受理”和探索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措施,缩短企业投资项目“审批路”,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行政审批方式的创新和效能的提升。此外,还要提高政府办事效能,精简放权,减少审批手续,科学合理流程再造,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切实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市人大代表应培新来自东阳。他说,东阳作为建筑之乡,建筑设计分类较多,有高铁新城等重点工程,有公建、工业厂房、木雕古建、市政景观设计等,也有农村风貌提升、“五水共治”工程等设计。目前,所有相关施工图审查必须到金华市建设局指定的5家审查中心选择办理,而流程共有14项,一次审查得花费27天左右时间。“如此繁冗的办事流程和时间花费,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当下实在不合时宜。”他建议,将施工图审查权下放,在东阳市设立一个施工图审查分中心。一方面提高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最多跑一次”的成效,另一方面对于建筑强市的东阳来说,将大大提升城市服务配套工程的建设速度。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

  以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办法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我市激发工业经济活力的有效途径。去年,我市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万亩,盘活存量用地1.5万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万亩。坚持“亩均论英雄”,处置僵尸企业53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18家,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和作坊7110家,进一步增强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后劲。

  “自2016年我市开展亩产效益评价工作以来,已基本形成框架科学、体系完善、覆盖全面、周期完整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全市工业企业亩均税收由2016年的5.71万元提升至2017年的6.55万元。”市政协委员陈德文说,当前亩产效益还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亩均税收指标比重高等问题。他建议,加速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建共享,提升亩产效益评价指标的精准性。要增强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适当降低亩均税收指标权重,综合考虑工业用地容积率。此外,要分行业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通过亩产税收标准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

  “当前,处置僵尸企业主要通过破产程序解决,即通过破产清算、重整、和解方式分别处置。由于破产案件的处理,既事关法律问题,更涉及大量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的直接支持与协调。”市政协委员骆忠红建议,要建立健全破产联动工作机制,协商解决破产案件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重大疑难问题。要落实破产援助资金,以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僵尸企业的顺利快速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