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跑腿代购员”为居家隔离人员代买生活必需品送上门;逾期缴纳租金的,不作逾期处理,不列入个人信用记录;医护、环卫、公交、物业等行业的防疫一线保障对象,减免1~3个月的房租……我市针对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推出的一系列防疫举措惠民利民,进一步增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
防控热心
保障对象安心居家
我市公租房保障对象大多是低收入群体,年龄普遍偏大,知识结构偏低,对各种信息分辨能力有限,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而且这一群体数量不小,仅市区就有公租房实物配租在保3278户,去年发放租赁补贴1168万元。
从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获悉,为加强公租房保障对象个人防护,市区范围累计发送短信9700余条,在公租房悬挂粘贴宣传告知书、横幅490余份(条),并送上口罩等疫情防控“应急包”,推动受保障家庭加强科学防范,安心居家,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与聚集。
针对社区防控排摸人流量大、接触面广、管控点多、人手紧缺等难点,市建设局运用大数据手段,迅速开发上线“信义居”疫情上报系统,并制定操作指南在全市物业小区进行推广。该系统通过大数据和线上信息管理,对人口网格化排查、重点人员核查、居民咨询求助等提供技术支撑,使各公租房保障小区疫情防控更加及时、精准、安全,有效减少了人员接触,降低感染风险。承租义乌惠民家园公租房的陈某,因故意隐瞒往返湖北黄冈疫情重点地区经历,被及时查处,按规定取消其公租房保障资格和信用扣分,并记入个人不良信息档案。
建设系统的党员突击队与各保障小区物业人员并肩作战,主动当起小区“跑腿代购员”,为疫情重点地区返金的承租家庭隔离人员提供“代买送上门”服务,保障他们的日常饮食起居,能够安心居家隔离,切实切断疫情传播渠道。
为减少人员聚集,避免交叉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全市范围内的公租房保障资格线下窗口申请受理、摇号选房、签订合同等暂停,全面推行住房保障事项“网上办、掌上办”,通过登录浙江政务服务网、“浙里办”手机App,足不出户便可线上提交相关材料完成住房保障资格申请。对确需现场办理的,通过电话预约登记,工作人员适时上门办理,做到疫情防控和住房保障服务两不误。
政策暖心
减免补贴放出实招
在采取一系列人性化防控举措的同时,我市还出台暖心的新政策,帮扶公租房保障对象共克时艰、渡过难关。
根据规定,自今年1月起到疫情解除后两个月,对逾期缴纳公租房租金的家庭,不作逾期处理,不计入个人信用记录。
对因疫情防控耽误住房保障的家庭,补发延误期间的租赁补贴。对特殊困难家庭予以租金酌情减免。对公租房小区物业服务及运营管理单位因疫情防控期间额外产生的物资采购、人员成本等费用支出,经审核后予以酌情补助。
据了解,我市还鼓励有条件的县(市)适当调整住房保障准入条件,扩大公租房保障范围,将近期复工企业承租社会房源的职工纳入住房保障,解决职工阶段性、过渡性住房困难。
尤其是对参与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环卫、公交、物业等行业公租房保障对象,明确规定承租公租房实物房源的,减免1~3个月租金;领取租赁补贴的,按当地市场平均租金标准发放1~3个月租赁补贴,或增发1~3个月租赁补贴。
据悉,我市公租房充分保障和棚改充分安置的地方,剩余未分配入住的公租房房源和棚改安置房源,可直接保障医护、环卫、公交、物业等一线防疫人员,解决临时居住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