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东郑果家庭农场已销售莴苣5万余公斤;金华开发区汤溪镇下新宅村笋农戴旦华每天可销售春笋600公斤;华东金华农产品物流中心有限公司为草莓种植户开辟绿色通道,每天可销1000多公斤……
这两天,再见我市各地的畜禽养殖户和蔬菜种植户,不再是之前紧皱的眉头,取而代之的是准备大干一场的信心。在这全力阻击疫情的非常时期,我市是如何克服困难,帮助滞销农产品销售同时稳定市场保障的?我们走访了部分企业和养殖户寻找答案。
不再担心销路 农户乐开了花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有17年蔬菜种植经验的郑果家庭农场负责人郑竹山措手不及。之前不愁卖、日出几万斤以上的莴苣“无人问津”。大棚温度、湿度高,莴苣生长快,长太高之后就容易得病卖不出去。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工作人员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我光莴苣的产量就有十几万斤,工作人员及时帮我把滞销的情况反映了上去。”郑竹山说,经过政府部门的协调,先是开了车辆通行证,后又和社区超市对接,先前滞销的莴苣开始抢手,一车车运往市区多家超市和社区。短短两周,社区配送莴苣2万余公斤,运往义乌、诸暨等地3.5万余公斤。他乐呵呵地说,此前因滞销而抑郁的心情一消而散。现在,郑竹山已经开始种植西红柿、茄子、辣椒、南瓜等蔬菜,预计五六月份成熟上市。
菜变新鲜了 价格还降了
家住江南的黄女士最近发现,春笋价格降了不少,质量却不减。“我一直在福泰隆超市买菜,之前最贵的时候要40元一公斤,现在只需要19.8元一公斤,且又鲜又嫩。”黄女士说,这段时间外地菜价格比较平稳,本地菜价格优惠了不少。福泰隆超市负责人诸葛兆华给我们揭开了其中的“秘密”:这几天的春笋都是从汤溪镇下新宅村笋农戴旦华那里直接采购的,减少了中间流程。“我们这几天都在忙着和种养殖户对接滞销的情况,了解到戴旦华的春笋卖不出去后,就每天向他订购600公斤,因为每天新鲜供应,销售情况很不错。”诸葛兆华说,福泰隆还从罗埠、汤溪、白龙桥等地的种养殖户那里采购大白菜、莲藕、马蹄、西兰花等,基本每天采购5000余公斤。
创新建立机制 精准产销对接
其实,农产品滞销问题的解决,市民餐桌的保障,都得益于一份产销对接名单。2月16日,市商务局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联保联供重点企业联系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活必需品应急体系的通知》,联系重点批发企业、各大型超市与畜禽养殖、蔬菜种植企业进行产销对接,全力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在附件名单中,收集了全市24家重点批发企业、31家重点零售企业、51家重点畜禽养殖企业和43家重点蔬菜种植企业的信息,包括保供产品类型、联系方式等,而企业和农户就是通过这份名单,形成了直接沟通的信息对接平台,实现货源渠道畅通,销售渠道畅通的双赢模式,有效保障了全市生活必需品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