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金华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转运新冠肺炎患者 记者 王志金 摄
开栏的话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一个检验初心的考场。
我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无数人在疫情防控、医疗救治、复工复产的战场上日夜奋战。
至3月10日,我市55例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经济社会秩序逐步恢复正常。今天起,金华日报推出系列述评,展现各条战线义无反顾、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展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为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最后胜利,为推进金华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兵者勇武,医者仁心。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发展总体战中,兵者与医者在医务人员身上完美融合。
勇者无畏,他们迎难而上,与死神较量,与病毒激战;仁者无敌,用技术与实力救死扶伤。
55例确诊病例,55人治愈出院。他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有召必至
1月23日,省卫健委通报我市发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前一天下午1时30分,作为事先确定的第一梯队成员,金华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王赛斌接到指令:医院发热门诊留观病房里的一名患者,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需要他马上进隔离病区。当晚7时,王赛斌与另外一名医生、8名护士、1名检验技师一起进入隔离病区。
与病毒短兵相接的战斗打响!
兵贵神速。战“疫”不期而至,但金华战场行动迅速,在此之前已做好一切战斗准备。
我市明确“四个集中”原则,集中是为了打歼灭战:明确“分层分级治疗”方案,确定市、县两级9家医院为定点救治医院,既有利于统筹医疗资源,又能保证医疗救治水平;明确对重症病人和老年病人采取“一人一专班制”,市级层面成立由40名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治专家组保持24小时待命状态;还有病房与病床、转运车辆、医疗物资……
准备工作就绪,实战马上开始。继1月22日确诊首例患者,至2月12日我市共确诊病例55例,涵盖武义与磐安之外的所有县(市、区)。确诊病例数最多时,1月29日至31日,我市连续3天每天新增确诊病例7例。
就在王赛斌接到医院指令的同一天,东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医生卢斌接到医院通知,一名从宁波回东阳的男子因发热驾车来院就诊,其同事已在宁波被确诊。院方决定让其绕过发热门诊的程序,直接前往负压病房,急需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卢斌告诉自己:“我是党员,也是科室年资最高的男医生,我不上谁上!”
进了病房,卢斌才想起来,忘了把这个决定告诉妻子和父母,甚至忘了收拾行李,也忘了抱抱两个年幼的孩子,跟他们说一声“明年见”。
1月24日下午,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主管护师王美儿正在厨房里忙碌。读大学的儿子回来了,惦记妈妈烧的鸡蛋索面。电话铃响起,医院通知,感染科急需人手支援。王美儿跟儿子交待了一声便赶往医院,成为该院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先锋队护士。
1月25日,义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护士陈也,退掉回湖北老家的车票。第二天,她进入隔离病房。在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母亲问:“能不能不去?”她回答:“不行,如果没人去,灾难什么时候能结束?”
……
若有战,召必至。
紧急组建一线医护梯队的微信群里,叮叮叮的声响络绎不绝,“请战书”在不断“接龙”。“我从事重症护理10多年,有丰富的护理经验和呼吸机使用知识”“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是高中生,就是那个时候决定成为一名医生,请让我去一线”“我们科室全体党员郑重承诺,听从组织安排,时刻准备投身战斗”……
据统计,我市进入隔离病房救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医护人员已超300名,另有1000多名医护人员在发热门诊执行预检分诊,3780名社区医生负责4576个居家医学观察小组。此外,我市累计选派4批次97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
犹如钢铁战士,白衣战士站在了病毒面前,不畏,不退!
不辱使命
尽管对病毒的认识还不够,但医疗救治首先讲究科学。
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国家卫健委有统一的诊疗方案,而且随着认识的加深,诊疗方案不断完善优化,至今已是第七版。
另外,医护人员的防护有统一要求,从第一步洗手,到穿上隔离衣、防护衣、手套、口罩、护目镜、鞋套,一层又一层,每个缝隙还要粘上胶带密封,进隔离区前还要最后检查,一般用时30分钟。医护人员在隔离病区里的行动轨迹有统一要求,先在清洁区换好衣服,然后到半污染区,再到隔离区……
所有这些,既是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也是为了保护医护人员,以防止被感染。
但作为最前沿的战场,隔离病区的情况瞬息万变。
我市首例确诊患者入院时,病情并不重,但恶化得很快,皮氧饱和度不断下降。王赛斌判断,这属于“炎症风暴”,即一周左右病情急转直下,由轻症快速发展为重型甚至危重型,必须马上采取有效措施。根据以往治疗肺炎的经验,王赛斌大胆调整了治疗方案。这一关键之举起到较好作用,该患者成为我市第8例治愈出院病例。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技术之外,医生常常要用温情去帮助病人。对新冠肺炎患者来说,更是如此。
为我市首例出院患者治疗的东阳市人民医院医生卢斌说:“新冠肺炎暂时没有特效药,需要依靠病人自身的免疫力来战胜病毒,医生做的是要保障病人生命,控制好免疫反应,使其既不滞后也不过激。免疫系统能挺住,病人基本都能好起来,剩下的就是时间问题。”
他十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一是恐惧,疾病来势汹汹,了解不深,不知是否能治;二是愧疚,担心家人、朋友或同事被自己感染。医护人员每天评估病人情绪,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最终使病人对医护人员有了充分信任,遇事能主动沟通。
1月31日,我市首批3例患者治愈出院,包括2名东阳患者与1名义乌患者;
2月8日,首例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2月20日,年龄最大的患者治愈出院;
……
捷报频传,大大提振了金华战“疫”的信心。但是,捷报背后,是医护人员的艰辛。
插管,意味着病情危重,治疗难度大;同时意味着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进一步增大。金华市中心医院抗击新冠肺炎隔离病区主任徐晓参与救治的第一个病人,是一名83岁的老人,他不但是我市首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也是当时我省病情最重的患者。一天傍晚,因为病情加剧,插管是挽救生命的唯一选择。
一方面,新冠肺炎病人身体氧储备少,从注射药物到操作结束,留给医生的操作时间不到90秒。另一方面,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雾气挡住护目镜,视线变得模糊不清;戴了多层手套使双手笨拙;全身防护令呼吸困难、心跳加速,也增加了操作难度。但徐晓和同事没有犹豫……老人脱离危险后,徐晓回忆,决定插管的那一刻,她的脑海里只有病人的脸。“就是想把病人救回来,希望他能好起来。”
与医生相比,护士们待在隔离病房里的时间更长,每个班次要坚持6~8个小时,除了发药、打针、雾化、引流管护理、抽血、采样、翻身,还要打扫病房里的卫生,喷洒酒精和用紫外线消毒,此外要管病人的生活琐事,如点餐、送饭、打水,给失眠的病人做艾灸、中药精油按摩,指导病人做八段锦、广播操、广场舞等运动……
护士蔡丹丹说,防护服不透气,穿一个小时后,衣服就会被汗湿透。因为觉得喘不过气来,不自觉地加重呼吸,使护目镜上产生许多雾气,走路靠摸,等雾气变水,沿着镜片往下流,眼眶部分的皮肤会泡在水里,看东西终于清晰了,只是有凹凸感。
护士冯福英每天都会提前1小时进隔离病房,早上8时的班,她7时就来穿衣服了。她说,自己快50岁了,手脚没有年轻人利索,为了避免交班时活还没做完,就早点开始。
……
坚持就是胜利。终于等来55人全部治愈出院、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好消息!
其中,17人从金华市中心医院出院,14人从东阳市人民医院出院,9人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出院,6人从义乌市中心医院出院,3人从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出院,另有6名重症患者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出院。
真情大爱
是什么让白衣战士义无反顾、一往无前?是仁心,是以患者之心为心。
他们也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也有牵挂,也有担忧。
金华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医生俞龙进隔离病房前,把6岁的女儿和父母送回了龙游老家。“爸爸接下来这段时间不能陪你玩了,因为爸爸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这些天,俞龙经常会想起女儿,但他没有给老家打一个电话,因为他怕自己听到女儿的声音会受不了。
浦江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占振瀛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回江西老家过年。为了上前线,他再次取消归程,给父亲发了条微信:“老爸,特别提醒你一下,爷爷奶奶都有老慢支,千万嘱咐他们尽可能不要外出。特别是爷爷,老喜欢赶集,一定不要让他去人流密集的地方。”
义乌浙大四院护士陈颖,原本打算与男友在情人节登记结婚,但作为该院首批隔离病房护士上了火线。她每天凌晨2时交接班,需要独自一人走夜路,于是,男友每天熬夜到凌晨2时跟她视频聊天,陪着她走过这段夜路。
……
进入战场,他们把病人当亲人,把亲情倾注于患者。
“每天看到你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走进病房,就像看到一道春日的阳光……在医院的这些天,每当遇到生活上的不便,你们就像一个个超人,竭尽所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当我被沉重的情绪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是你们不停地宽慰我: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好好吃饭好好休息,不要多想。”2月27日,在金华市中心医院最后一批出院的患者中,隔离病房38床患者留下一封手写的信,题为《素昧平生但生死与共》。
“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次经历,感谢你陪伴我一起度过了人生中最孤独无助的时刻。”1月24日,一名从武汉回金的女大学生解除隔离时,对市第五医院感染科主任赵贤伍表示感谢。因为高度疑似患有新冠肺炎,在隔离期间她情绪十分低落,赵贤伍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安慰与关怀,自己掏钱买饭,给予专业疏导,最后排除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除了向医生表达感谢,不少治愈患者决定为社会做点什么。2月24日,首例确诊患者卢女士在治愈出院后的第19天,捐献了200毫升血浆,用于帮助其他患者的治疗。她说:“我一直在等这一天呢!”截至目前,我市已有6例主动捐献血浆的治愈患者。
每一个危难关头,都有人挺身而出;每一次艰难困苦,都让我们的心更近更紧。向白衣战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