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时三次参与急救,全程着防护服的记者体能已近极限,医护人员却是常态|

在烈日下跟“战高温”专车疾驰

三小时三次参与急救,全程着防护服的记者体能已近极限,医护人员却是常态|

发布日期: 2020-08-28 11:05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贾傲 浏览量: 字号:[ ]

  在金华,有一辆特殊的救护车,随车医护们都叫它“战高温”专车,因为它是市区唯一一辆定点防疫专车,专门负责接送金华全域范围内所有的发热病人。最多的一个月,该救护车出车324趟,最多的一天,净里程286公里,哪里有高体温病人,就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同时,因为“三分钟出车制”、两重防护服等原因,随车人员也成了高温下无法采取消暑手段的特殊群体。

  8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金华市人民医院新院区,跟随这辆特殊的救护车,体验随车医护们在烈日下的奔波。

  隔着两层防护服

  无法采取任何消暑手段

  听闻记者要跟随急救车24小时,正在值班备战的负责人万伟起先连连摇头。他说,不同于一般烈日下的高温工作,在这辆特殊的“战高温”专车里,随车人员虽不用被太阳直射,却会体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闷热,因为无法采取任何消暑手段,没有经过类似训练的人,容易被闷晕,以致救人不成,自己先躺上担架。

  “我们随车医护是6人轮班,其中5个是90后,不是年轻人,吃不消这高温。”万伟告诉记者,救护车是在生命线上与时间赛跑的专车,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严守“三分钟出车制”,即接到120急救电话的三分钟内出车,完全没有时间给车辆降温,而且为防拥堵,车辆基本都停在靠近出入口的空旷露天处,难以逃避太阳直射。“基本上室外温度30多摄氏度时,救护车内温度就有四五十摄氏度了。”

  万伟告诉记者,救护车内会开空调,但为了不影响对发热病人的正常诊断,空调温度不会很低,对于身穿两重防护服的医护人员而言,可以说感受不到凉意。“我们负责的是全市各种原因导致的发热病人,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发热。至今,我们出车还是按照疫情转运标准,穿双重防护服、着雨靴、戴N95口罩及防护面罩,所以像冰袋等常规物理降温手段都是无法使用的。”双层防护服带来的闷热远不止如此,记者注意到,在救护车往返的全过程中,随车人员是完全不能脱下防护服的,这意味着出车期间医护人员全程无法喝水。另外,这唯一一辆“战高温”专车负责在金华全域范围跑,往返一趟时间较长,随车人员经常4个小时喝不上一口水。一个暑期下来,万伟与他的5名同事每人平均瘦了5公斤左右,很多人脸颊因长期接触N95口罩中高温的金属条部分而得了接触性皮炎。

  空跑、拒乘难以避免

  患者平安就值得

  救护车随车医护采用的是24小时当班制,经过反复交涉与安全确认,万伟同意在下午4时温度开始下降且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记者可以着双层防护服自驾跟随救护车出车,尽量还原救护车出车环境。“按照防疫要求,减少密闭环境下的接触传播,我们这辆特殊的救护车内,随车人员越少越好。正常救护车出车是医生、护士、驾驶员、担架工四人,我们出车则要尽量减少无关接触,一般以医生、驾驶员两人为主。让你们上救护车跟车,万一遇上的不是普通发热患者,那是对你们的安全不负责。”

  25日下午4点半,接到急救中心通知,金华市曹宅镇有一名60多岁的老年患者在路边发热晕倒,体温超过38摄氏度。记者第一时间着防护服跟车出发,虽已避开正午高温,但路面上的温度仍接近40摄氏度。如医护所言,穿上防护服后,不但所有行动变得笨重,而且几乎无法操作手机。进入高温炙烤的车厢时更是犹如进入蒸笼,汗水很快蒸得镜片上挂满水雾,视野一片模糊。40多分钟的车程里,记者模拟救护车的模式开着空调,但感受不到丝毫凉意。

  让人遗憾的是,救护车赶到曹宅时现场却找不到人,原来患者在等待期间前往了其他医院。万伟告诉记者,这就是所谓的“空跑”,这在救护车出车时并不少见,哪怕有时他们多次通过电话确认,也难以避免。特别他们还是“战高温”专车,承接了高铁站的接送任务,有时还会遭遇疑似患者、三无人员的拒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沟通、劝解。顶着炎炎烈日,汗水浸满防护服,最后却换来一趟空跑或拒乘。问及遇到这样的挫折是否难过时,万伟摇了摇头,患者平安就值得。

  回程途中,万伟照例打开车内紫外线灯,对救护车灭菌消毒。他说,为让救护车随时准备待命,迎接下一场急救,这是出车后必须的步骤。一般情况下,车辆接到患者后回医院进行消毒,一次消毒半小时左右。如果遇上空跑这样的特殊情况,哪怕在烈日下,他们也会选择第一时间消毒,以备不时之需。

  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挑战体力极限

  下午5时30分,返程路上“战高温”专车作为最近的救护车,接急救中心紧急通知,在路面上救助了一名车祸患者。这种特殊情况,虽然超过了专车的业务范围,但考虑到车辆已做好消毒,且并未接触发热病人,“战高温”专车还是履行了救护车的职责,毕竟救助病人,才是最重要的。

  回到医院后,脱下防护服的记者与医护均已满头大汗,虽然已至饭点,但大家都已经热得没了胃口。万伟说,当班的24小时,吃不上热饭是常有的事,选择泡面还能吃一顿热的。但经常前一秒刚泡好泡面,后一秒就又接到出车任务,当一名随车医护,还得有一个铁打的胃。

  果然,下午6时30分,记者还未来得及喘口气,急救通知又来了。“苏孟卫生院,有位66岁的高龄患者,胸闷恶心呕吐并伴有高热,体温达39摄氏度。”记者与医护再次出发,来回半个多小时,成功接回患者。此时随着太阳下山,温度略有下降,但厚重的防护服以及晚高峰的拥挤路段,还是让与时间赛跑的一行人心情焦躁。事后,摘下手套一甩,已能倒出淋漓的汗水。

  经过前后近3小时的跟车,忘记喝水的记者体能已近极限,而对于这些“战高温”专车的当班医护而言,这一天24小时的值守还远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