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白色污染治理攻坚战|

今年底我市治塑实现全程管控

打响白色污染治理攻坚战|

发布日期: 2021-01-19 08:50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徐朝晖 浏览量: 字号:[ ]

限制、反弹、回潮……屡限不止的塑料白色污染该休矣。1月18日从市发改委获悉,《金华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办法》已出台,治理白色污染有了杀手锏、时间表。

按照“抓源头、强替代、重回收、建常态”思路,我市将聚焦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处置等关键环节,突出依法治理,强化源头管控,落实减量治污,规范提升发展,坚决打赢白色污染治理攻坚战。

据悉,我市对白色污染的管控和治理将深度融入“垃圾革命”试点、“无废城市”创建,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多元共治体系,为建设高质量美丽金华和浙中大花园提供坚实支撑。

三年治理 打造金华样本

从2008年“限塑令”开始,我国开始逐步加强使用塑料袋的限制。我市一些商场对塑料袋采用有偿使用等限制举措,餐厅用可降解饭盒帮食客打包,部分市民出门购物养成拎布袋、环保袋的习惯。

2020年,国家层面将白色污染综合治理列入重点改革任务,从中央到地方治塑行动全面升级。

我市闻令而动,2020年率先在县(市、区)建成区和部分行业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截至2020年底,全市生活垃圾首次实现负增长,塑料垃圾随之如期实现零填埋、零增长。

根据实施办法制定的时间表,到2021年底,塑料污染治理基本实现全程管控,基本完成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处置等环节的制度建立,相关塑料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明显提升。

到2022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全面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

到2023年底,全面巩固提升塑料污染治理常态长效机制,塑料污染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打造塑料污染综合治理“金华样本”。

严格禁限 狠抓源头减量

白色污染治理关键在源头。根据规定,我市将严格执行国家塑料制品禁限目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全面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针对一次性塑料制品广泛使用的餐饮行业,全市将开展专项整治,在建制镇范围内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1年底,全市城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餐具、吸管等塑料制品,所有宾馆、酒店、民宿等场所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

在田间地头,废弃农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也不容小觑。我市将引进推广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膜试验以及“一膜多用”“行间覆盖”等农膜减量替代技术,鼓励和支持使用可降解农膜,推动建立农膜使用、回收记录台账。到2021年底,每个县(市、区)要建成3个降解地膜集成示范点。

为推动源头减量,我市还将建立集贸市场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度,统一采购发放使用。在餐饮外卖领域,通过“优惠券、积分奖励、折扣”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消费者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替代品。

堵疏结合 推广绿色替代

多年来,白色污染禁限难、治理难,主要原因是塑料制品具有低成本优势,加上部分可降解替代品难以寻找,导致塑料污染依然大行其道。破解治理难题,必须堵疏结合,双管齐下,加大绿色替代品的推广使用力度。

实施办法提出,要引导塑料制品企业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材料和产品的研发。通过推行绿色设计,采用新型绿色环保功能材料,增加使用符合质量控制标准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再生塑料。同时引导鼓励可降解塑料生产企业扩大规模,培育2~3家可降解材料和产品生产骨干企业。

针对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我市也制定了相应时间表。2021年6月前,要求使用“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达到90%,对于已完成包装的电商快件快递企业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70%,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到90%。

到2022年底,全市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降低不可降解塑料胶带使用量。到2023年底,全市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

创新回收 守住治理底线

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处于白色污染治理闭环末端,也是守住底线的关键一环。

实施意见提出,各地要增加可回收物容器设施数量,逐步减少可降解塑料袋发放,实现塑料废弃物分类收运全覆盖、零填埋,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为此,我市将大力推进“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引导支持供销系统企业对低值可回收塑料废弃物实行兜底回收,与社区、市场、宾馆餐饮等签订塑料废弃物定点回收协议,全市塑料废弃物回收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1年底,实现城乡全域覆盖。

引导产废者履行主体责任,是我市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的创新亮点。通过引导包装生产企业、电商企业和快递企业主动与回收利用企业合作,建立“互联网+”平台与线下物流相结合的机制,采用押金、以旧换新、设置自动回收设施、网购送货回收包装物等方式,推动塑料废弃物回收途径多元化。

在回收处理环节,低值塑料废弃物实行兜底回收,分拣成本高、不宜回收利用的则进入能源化处置渠道。目前,我市各地已建有或在建多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塑料废弃物通过焚烧发电,将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能源”闭环,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