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婺:从“高原”向“高峰”进发

发布日期: 2021-12-29 10:00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苗青 何百林 浏览量: 字号:[ ]

走步、踢腿、练嗓、翻跟头……12月6日上午9时,金报记者宣讲小分队来到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练功房,看到一群青年演员正抓紧出发前的时间认真练功。当天中午,他们将启程赴新昌、缙云、建德“文化走亲”。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为地方文艺工作者,如何理解“文化自信”?趁着练功的休息时间,记者与演员们席地而坐,此次宣讲主题,就围绕“文化自信”这一关键词展开。

后继有人,婺剧才能代代相传

近年来,依托省市两级对婺剧的保护扶持政策,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增强院团活力,该团演员5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每年演出达500多场次,培育发掘了一批婺剧新秀,并通过推出多版本制、送戏下乡等方式推广婺剧,让更多人感受这一古老剧种的魅力。

尤其近几年,浙婺已20次登上央视春晚、新年戏曲晚会、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亚洲文化嘉年华、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等高规格文艺演出的舞台,成为全国唯一全面参与国家最高规格演出的地方戏院团。去年5月,婺剧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今年9月,中国剧协号召全国戏剧界向浙婺学习。日前,浙婺荣获首批“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这已是浙婺第6次荣获全国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将其作为传承和发展婺剧的重要精神。这也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为浙婺50周年团庆发来贺信的要求:‘把握时代脉搏,突出浙江特色,多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为浙江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新的贡献’。”婺剧领军人物陈美兰表示,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才。如果专业优秀人才青黄不接,何谈舞台艺术的繁荣精彩?

陈美兰是两度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但她在不到40岁、正值事业鼎盛期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新人,组建了以她名字命名的新剧目创作团队。她将自己的几部代表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杨霞云、巫文玲、陈丽俐等一批学生,让她们相继获得“梅花奖”“白玉兰主角奖”“浙江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等奖项。

而从她退位让贤至今,仍有人在问:“美兰,你不怕学生超过你吗?”她总是这样回答:“我25岁就获得了梅花奖,霞云32岁才获得梅花奖,所以培养霞云也不算早了。”陈美兰说,培养青年人才,就是老一辈艺术家艺术生命的延续。杨霞云、楼胜获得梅花奖,她感觉就像自己获奖一样,婺剧后继有人,才能代代相传。

不只是陈美兰,徐汝英、周越桂、葛素云、郑兰香、吴光煜、徐勤纳、邵小春、朱云香等一大批戏曲界老艺术家都在浙婺乐当老师、甘做绿叶。如今,杨霞云、楼胜等优秀青年演员都在照着当年老师培养自己的样子,指导新入团的年轻演员。

对此,杨霞云说,老师们的指导让她受益匪浅,也让她觉得有责任分享、传承下去。“传承做得好,演出梯队打造得好,婺剧的发展才能越来越好,我们也越来越有底气和文化自信。”

勤学苦练,把戏演到人民当中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喜欢看戏的大多是老年人,坚持唱戏的也多是中老年演员。

其实不然。如今,在婺剧的忠实粉丝中,年轻人越来越多,几乎每次浙婺外出巡演,都有年轻粉丝跟团看演出;在浙婺舞台上,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开始担当大任。

当天,参加宣讲交流的演员多数是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演员,男生帅气英俊,女生端庄素雅,颜值都很高。“学好婺剧需要10多年甚至数十年的坚持,不仅十分辛苦,还需要有一颗抵御外界诱惑的强大内心。如果你们去做网红,说不定收入更高,为何愿意苦练内功勤学婺剧?”记者好奇地问在场的年轻演员。

“这个问题,我特别感同身受。”青年演员陈丽俐接过话茬。

陈丽俐的父亲曾是一名地方婺剧团负责人,母亲也是一名婺剧演员。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陈丽俐从小就对婺剧产生浓厚兴趣。长大后,她系统学过婺剧、越剧,又在多家剧团工作过,其间还曾作为歌手活跃在不少舞台。尽管歌手的收入不低,但她最终依然选择回到婺剧的舞台上。如今,在陈美兰等老师的指导下,陈丽俐已成功在多部婺剧大戏中饰演主角,上了央视春晚,并获得“浙江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上海白玉兰主角奖”等多个奖项。“现在婺剧的舞台很宽广,只要脚踏实地,勤学苦练,就能在这个舞台上实现自己,甚至父母未曾实现的艺术梦想。”

今年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让更多人认识了楼胜,也爱上了婺剧。在楼胜看来,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座城市的品格和品位。“我觉得,当大家来到一座城市,应该走进剧场看一部有地方特色的戏剧,这会让你对这座城市有更深入的了解。来到金华,就应该来中国婺剧院看一场婺剧,因为婺剧就是金华‘活的文化’。作为青年演员,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婺剧人,我们应该坚守在一线,把老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表演经验展示给观众,传承给下一代。”

正如楼胜所说,这些年来,浙婺演员们的生活状态基本上是这样的:“不是在练功,就是在演出,或者就是在去演出的路上。”

苦吗?“有戏演的苦不叫苦,没戏演的苦才叫苦。把戏演到人民当中去,是浙婺人的信念。”

创新不止,不负时代永葆青春

为了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浙婺多年前就采取同一剧目多版本制,从新剧目创作伊始就构思打造城市版、农村版、海外版等不同版本。这些年,他们开展省际城市“文化走亲”交流活动,依托中国婺剧院这一平台,与全国各大城市剧场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助推婺剧走向全国演出市场,发挥婺剧品牌效应。

传播中国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浙婺人一直在路上。2009年至今,浙婺已连续12年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派出国参加“欢乐春节”演出活动,还频频受浙江省委省政府指派或以商演等形式,出访五大洲的49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海外演出300余场,成为全国出访演出最多的地方戏剧院团。

婺剧已呈现出“根在农村、枝在城市、花开境外”的新景象,不仅是金华乃至浙江的一张“金名片”,也成了许多外国观众心目中中国文化的一个代名词。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浙婺喜报频传,成为全国地方剧团学习的榜样。光环之下,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在今后的发展中,浙婺如何永葆青春?

“既要得大奖,又要有市场。如今,人才、市场,浙婺都走在全国地方戏院团的前列,应该算是立于‘高原’了。”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晓平说,最近来自全国各地的演出邀约不断,但他们并不会满足于此,还会继续向“高峰”进发,不断打造精品,在做好传统剧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努力创作更多的新编剧目。“一个剧团,只有不断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不辜负时代,不辜负观众,才能成就真正的‘高峰’。”

蹲点宣讲结束,已是上午11时。仔细收拾好各种演出装备后,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演出团队就奔赴新昌,开始了新一轮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