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金华 >> 旅游金华 >> 游在金华 >> 旅游资讯
 

古寺名观遗世立 暮鼓晨钟仍耐听

发布日期: 2021-03-26 09:14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孙媛媛 汪蕾 唐旭昱 浏览量: 字号:[ ]

【引 言】

山林、禅房、钟鸣、晨光,千百年来,八婺大地上的古寺名观寄托了百姓的美好祈愿,亦是文人笔下的诗篇华章。

依崖而建的大佛寺历经千年岁月,像一位肃穆的老者述说着光阴的故事,历史让这座南朝古刹意蕴深幽。复建的黄大仙祖宫虽然年轻,其中流传千年的黄大仙文化却早已受到全世界华人的追捧,这背后究竟原因几何?

信步双林寺,琢磨双林始祖傅大士“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的禅偈,能体悟别样的心境。延福寺则将古寺的文化延伸到建筑上,在这里,能感受到宋元时期典雅大气的建筑风貌。

古寺名观的内涵远不止这些,乘上诗歌的翅膀吧,来一起品味其中的多元文化。

古大佛阁  曹宅镇提供

大佛寺的弥勒佛像 曹宅镇提供

旅游攻略

大佛寺

大佛寺离市区不远,出了金华城区东行20公里便能抵达。祈福、看古建之余,大佛寺西面山坡上的鸳鸯林也是游客们爱去的地方。

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木,有香樟树、冬青树、马尾松等树种。奇妙的是,这些树木大多共根而生,好似“成双成对”,因此有了“鸳鸯林”的美誉。

大佛寺所在曹宅镇苗木种植产业兴旺,不少旅游资源都围绕苗木和自然风景展开。浙江盆景文化艺术园位于千人安村,占地面积1000亩。这里不仅是盆景产业基地,更是集休闲观光旅游、文化展示和销售为一体的盆景主题公园。目前,10个各具特色的精品盆景园已基本成型。

近年来,鹤岩山村横腊自然村成了游客热衷之地。横腊花海是“盆景长廊”风景线上的景观之一,每年的4到6月,这里约50亩芝樱花盛放,把原本灰墙黛瓦的山村装扮成多彩的“桃花源”。村里的心形彩林占地25亩,选用红枫打造出心形的彩色树林,为鹤岩山旅游增添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鹤岩山村境内的情人谷游步道全长3.76公里,始于小溪垄水库,终点在横腊自然村,与横腊浪漫山主题相呼应。游步道是一个天然的森林氧吧,为周末健身休闲人群提供了好的选择。

该村的山海云宿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了民宿的别样体验。山海云宿共改造了4栋老屋,占地面积4900平方米,有9间房。精品化、特色化的设计使它成为浙江省白金级民宿。

曹宅镇的文化底蕴深厚,是北麓诗社创始人曹开泰和成员张作楠的故乡。如今的北麓书苑位于曹宅镇文化活动中心,是个传承民间艺术的地方。每逢农历初一、初四、初七,金华道情等民间曲艺都会在这里上演,吸引众多周边村民前来观看。

走走金兰古道也是不错的体验。这条古道是古时金华北山通往兰溪的交通要道,分东线和西线。东线从金东区曹宅镇千人安村到兰溪,往返约20公里。曾经,兰溪横山塘村和曹宅村民基本都靠这条山路交流、赶集。

大佛寺

南朝古寺 丹崖翠壁续梵音

与曹宅山林间的大佛寺内的大型弥勒佛像合影,是不少80、90后金华人的童年回忆。金灿灿的弥勒佛像笑迎四方客,身后的古寺静默不语,已走过近1500年。

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留下虔诚美好的祈愿,同时,也留下了文人雅士的诗歌华章。

依崖而建 趺坐石窟

地处金华山南麓的凤凰山,大佛寺的地理位置很是优越,这里千山叠嶂。《大佛寺》一书的编者称古寺“东眺铁堰水,南扼木鱼山,西临东坦溪,北挽小九寨,尽得山川之形胜”。

外地游客也许不知,人们俗称的“大佛”并非是文章开头所提的弥勒佛像,而是位于古大佛阁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佛像。关于这座大佛,有不少故事。

大佛寺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始称赤松岩寺。在不同的历史年代,还曾有过石佛寺、西岩禅寺等名称。宋朝时改名“石佛寺”是缘起寺内供奉着一座石凿的释迦牟尼佛,唐朝时称“西岩禅寺”则是因为东边一公里处有座“东岩禅寺”。

明万历《金华府志》描述当时的石佛像“容像甚大,高可六丈,趺坐俨然,因是建寺”。可见,这座石佛像在建寺之前就已经存在,只是史书上并没有相关记载。传说是印度一高僧在这岩壁下结庐修行,某日看见佛祖影像后在此琢佛而成。

一千多年来,石佛已风化,寺庙也几度重修,其中细节无从考证。如今这座数米高的佛像是1982年在原大佛座址上重塑而成,傍石而龛,首接崖端,冠抵殿顶。

关于大佛寺曾经的模样,元代兰溪诗人于石有诗云:

丹崖翠壁数千尺,绝顶僧房三四间。

老树依岩岩依屋,白云飞去又飞还。

密林高岩,白云缭绕,老树、僧房、岩壁相生相依,好一派幽逸禅韵。

抗金名臣 咏之于诗

到访大佛寺当天,原金东区文联主席张根芳随身携带了一本《大佛寺纪胜》,这是他在1999年编写的册子。20余年过去了,册子已经泛黄,里面搜集了近百篇与大佛寺相关的散文、诗歌和民间故事。

“说到与大佛寺相关的诗,不得不提的便是郑刚中。”张根芳是曹宅镇人,研究地方文化30多年。讲起这位800年前的同乡,张根芳颇为自豪。

郑刚中是金华坦溪人(今曹宅镇西坦溪),登绍兴进士甲科,为南宋抗金名臣。他不仅为官有政绩,还留下众多诗文著作,是金华历代名人中著作入选四库全书最多的。

《金华郑氏族谱》和大佛寺相关资料记载,郑刚中为官后每次回故乡必去大佛寺,在此吟诗会友、祈福闲游。夏日,他称这里“一怀炎暑变冰霜”;月夜,他饶有兴致地“更看芰荷生夜香”。

郑刚中曾陪友人潘良贵游西岩,以新茶享石佛,写下150字长诗。“……衣冠冒暑至,笑语带凉来。愧无一樽酒,临风相对开。……但念石佛古,岂顾多尘埃。妙语入幽隐,高情肆徘徊。……”字里行间,尽显好友结伴一同登山、观景、祈福的美好场景。

郑刚中的曾祖父郑克允与大佛寺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曾冶铁铸造518尊铁罗汉,原存于罗汉寺,后移到大佛寺。对于这段历史,在描述“五都石佛寺”时,清道光《金华县志》记载:“有铁罗汉五百十八尊(即郑克允罗汉山所铸者)”。

如今的大佛寺已不见这518尊铁罗汉的踪影,据寺院住持净藏法师称,其中有两尊收藏在北京,是国家一级文物。

南朝古刹 岁月留痕

时间流转,这座南朝古刹在千百年的风侵雨蚀中已不是原有的模样。漫步寺院,寻找古建中的历史留痕亦不失为另一种意趣。

走进正门顶上刻着“西岩禅寺”的古佛院,耳畔便流淌着悠长的梵音。如今的古佛院为清代建筑,还保存着木雕、砖雕、石雕等。

前些年,建筑学家来此勘察时,称像古佛院这样无大梁支撑,屋檐能外挑一米多的建筑,在国内鲜有。细看窗格雕工,均由榫卯结构拼出“福禄寿喜”4个字,并以木雕花朵点缀其间,精湛而灵动。

一座古石桥、一口千年古井、一块块重修石碑和一棵棵成百上千年的古树,无不述说着古佛院的久远。再往里走,能看到古大佛阁和观音殿利用天然石窟优势,嵌空结庐,殿宇一半嵌入岩腹,一半伸出岩壁,富有自然情趣又意境深远。来到大佛阁外抬头细观崖壁,还能清晰地看到唐代留存下的屋基石槽。

古佛院巧借山岩筑寺,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处处显示着天人合一的理念。离开寺院时,雨依旧未停。车子缓慢驶出,再回首,古刹已隐匿在一片苍翠朦胧之中。

黄大仙祖宫 韩东儒 摄

旅游攻略

黄大仙祖宫

黄大仙祖宫坐落在双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居鹿女湖畔,占地7.9公顷。宫殿建筑群占地1.8公顷,进深716米,七进阶祖庭由19处宫、楼、阁、台组成。

祖宫内的天音祭坛是不少游客啧啧称奇的地方。当两人分别站在祭坛的阴阳鱼眼处对说,就能听到回音和鸣。回音似空谷传声,为祖宫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祖宫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步行六七分钟便是鹿女湖和鹿田书院。鹿女湖是省内少见的高山湖泊,湖面犹如一面明镜镶嵌在青山之中,湖水碧清,群峰倒影似画。鹿女湖沿湖景观带由水杉林栈道区、花海石浪区、举岩贡茶产业区等景点组成。

鹿田书院位于金华山鹿田村,四周群山环绕,景色秀丽。它是金华现存仅有的一座古代书院,也是我省保存最完整的书院之一,更是儒家文化在金华山的重要遗迹之一,宋朝学士朱熹曾在此讲学。书院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为院落式建筑群体,共21间房间,形成封闭式院落。

金华山上有霞客古道,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由此登金华山游历科考。一路两山夹抱,泉水叮咚,鸟语花香,移步换景,令人心旷神怡。

黄大仙祖宫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金华山脉海拔562.8米处,坐落在此的黄大仙祖宫久负盛名。

目前看到的祖宫复建于1996年,时间并不算长,而其中蕴含的黄大仙文化已传承上千年。从诗词歌赋到民间传说,黄大仙的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在典籍文献中亦有记载。2008年,“黄初平(黄大仙)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诗路上的“牧羊儿”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早在1600多年前的晋代,金华山即建有赤松宫奉祀黄大仙,金华山自此成为黄大仙文化的发祥地。

“叱石成羊”的传说耳熟能详,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的《神仙传·黄初平》里就有这个故事。传黄初平自幼放羊,15岁时师从赤松子和安期生在金华山修炼,修得叱石成羊和日中无影之功,成为匡世济民、惩恶扬善的英雄,世人称之为黄大仙。

黄大仙的传说给文人墨客带来创作灵感,也使黄大仙文化得到再创造。有关古人描写黄初平“仙踪”或借以寄情抒怀的诗词已搜集上百首,颂扬和钦羡黄初平“修道成仙”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

在表达赞颂和意欲效法退隐的诗句中,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十七)》中的诗句可谓经典:

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

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

在诗仙李白的笔下,黄大仙是乘着紫色瑞云遨游的仙人。

还有诗人对“牧羊儿成仙”悟出新意。苏轼感慨:“先生养羊如牧羊,放之无何有之乡。”南宋婺州知州林季仲则将“牧民”喻为“牧羊”:“路转溪回草木香,有人荷笠山之阳。定知我是金华守,笑道牧民如牧羊。”

《中华黄大仙文化》的编者陈德松和张乐初认为,把修道之难说得最透彻的,是南宋抗金名臣郑刚中。他在《题赤松》中写道:“要须功行满,乃可超尘泥。无怀轻诞心,鹤鹿浪欲骑。安期寄语谓世人,初平不是牧羊儿。”

郑刚中劝告那些想“超脱红尘得道”的人,不能怀有轻慢虚妄之心。他借安期生之口告诉世人,黄初平能得道成仙,是因他不是普通的“牧羊儿”。

善文化的价值认同感

民间传说中的“仙人”众多,是什么吸引了一众文人雅士对黄大仙的共鸣和认可呢?

原金华黄大仙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吕洪新认为,一是“叱石成羊”的传说接地气。牧羊是过去老百姓维持生计的一种常见方式,“生怕丢了羊”是很多牧羊人共同的担心。“叱石成羊”讲的是一个牧羊儿不断提升自己能力,最终得道升仙的故事,寄托了百姓的美好愿望。

其二,纵观有关黄大仙的民间传说,施药治病、拾金不昧、抗洪造桥、引虎救人等故事无不体现了他扬善惩恶、济困扶贫的精神和价值观。这些传说好似一本关于“善文化”教育的民间教科书。

由此可见,“普济劝善”是黄大仙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内涵,这对激发百姓内心的善心德行,能起到帮助。

2006年,我市成立金华黄大仙文化研究会。研究会通过举办研讨会、出会刊、办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扩大黄大仙文化的社会传播力,增强黄大仙善美文化的感染力。

在双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金华观室内壁上,贴着世界各地道观的照片,黄大仙文化正得到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市道教协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他们正在为黄大仙文化申报世界非遗项目做积极准备。

延福寺大殿 刘任翼 摄

延福寺 刘任翼 摄

旅游攻略

延福寺

延福寺位于武义县桃溪镇福平山,从金华市区自驾,经金武快速路、G235国道,约70分钟可达。196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延福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公布延福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福寺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殿、观音堂及东西厢房等,除大殿为元代建筑外,其余均为明清建筑。大殿前有元代石狮一对,殿内有元泰定元年(1324)青田刘基同窗明善书院山长刘演书写的《重修延福院记》石碑、明天顺七年(1463)巡检陶孟端书写的《延福寺重修记》石碑。

延福寺所在的桃溪镇是个古镇,镇内有众多的古建筑和名胜古迹。如今,桃溪镇和坦洪乡形成了桃溪联盟,发展红色文化。逛完延福寺,你可以去坦洪乡上坦村看看潘漠华纪念馆,去桃溪镇红四村参观宣遂汤工委纪念馆、后溪村曾志达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

在桃溪,还有许多美丽乡村,比如东垄村、锦平村、项湾村、陶村等。其中,锦平村有蚕桑养殖观光长廊,陶村是陶渊明后裔的聚居地,村内保留着众多明清古建筑。村里的昆曲与迎大蜡烛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桃溪因“古有桃千树”而得名,清代陶村贡生陶涤有诗《桃溪》:

岩前芳草缘溪喧,是处桃源别有源。

不见当年余相国,麒麟高冢卧荒园。

溪流一带水潺湲,自惜家声与共喧。

近来种遍陶潜柳,不见桃花满树繁。

2013年,桃溪镇投资530万元,打造千亩桃园;2018年,又与省农科院合作启动“桃花源”项目,将南部4个村庄的桃树资源整合起来,建成一个集观光、民宿、娱乐、采摘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另外,桃溪镇有4个少数民族村,畲族风情浓郁。桃溪美食则有艾糕、柳叶青团和羊肉煲等。

春日的武义,把酝酿了一整年的浪漫,都藏在了桃溪镇的桃花里。当古朴村落遇上浪漫的桃花,请尽情感受这世间美好。 

延福寺 

千年古刹 红黄翠绿一溪诗

从武义县城往西南30多公里,有村名陶村,桃溪清流绕村而过。村内一处山谷中,藏着千年古刹延福寺。据现存于寺内的元代《重修延福院记》石碑记载,延福寺始建于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初名曰“福田”。南宋时,朝廷赐名“延福”,遂称为“延福院”。明代正式称为“延福寺”。延福寺大殿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最为久远的珍品。

县令感叹:远寺疏钟最耐听

延福寺不大,绕一圈不用一刻钟,但若要细细研究,得花上半天时间。延福寺山门为单间硬山建筑,外设八字墙,左右有石狮拱门。千年来,它几经兴工修葺和增建。山门后,千年柏树和菩提树,见证着延福寺的兴盛、重建、修缮……

延福寺旧有六景:翠屏山、五柳溪、悬磬岩、木鱼山、石涧井、长生池。寺院建筑布局巧妙,以早期的元代大殿为基准,天王殿较大殿略有转折,山门较天王殿亦有转折,两次转折之后,站于山门前向里望,通过层层院落、殿门,不能一眼望穿。轴线的两次转折,运用借景手法,让饭甑坛作为“案山”一次又一次地进入人们的眼帘。清代杨葆光曾有诗《憩延福寺》曰:

沙滩乱石激沦澜,飞瀑能令眼界宽。

山接木鱼风引磬,坛开饭甑露承盘。

对于延福寺和寺庙所在福平山的美景,杨葆光毫不吝啬赞美,《憩延福寺》中还写道:隔溪茅店还投宿,远寺疏钟最耐听。如此清和如此景,愧无佳句对山灵……苍翠成图方目想,琳琅满壁已心降……

杨葆光为何人?《宣平县志》有记载,杨葆光,字古酝,江苏娄县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到宣平当县令。博通经史,工书善画,勤政之外尤其关心百姓,兴办学堂,重视教育。如何兴办学堂?县志中提到,他会到各寺观劝捐。

金华地方文化研究者、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詹宣武表示,杨葆光应该就是去延福寺劝捐时写下了此诗。“诗句开头就写到‘催科偶尔当游山,定有前缘到此间’,‘催科’一词意为催收租税。”

梁思成感慨:实为罕见之孤例

初春雨后的延福寺,烟笼层林千重翠。清代宣平廪生潘士经在《延福寺》一诗中描绘:

山深径曲白云横,旧额犹悬御赐名。

钟鼎有文镌丽水,碑铭留记钑天成。

竹高日漏疏疏影,松老风传谡谡声。

万斛尘心何处涤,石泉一掬沁人心。

延福寺清幽雅静,现存山门、天王殿、大殿、观音堂及厢房等建筑。大殿内山水壁画和行草书法作品,多为明代佳作。

1934年秋,梁思成与林徽因来到延福寺。从此,延福寺便和一代建筑大师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1934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应国民党浙江省建设厅的邀请,对杭州六和塔进行现场勘测和修缮指导。当时,梁思成正在全国寻找唐、宋时期的古建筑,听闻延福寺的消息后,当即决定专程考察。

“梁思成和林徽因来这里考察并居住了9天,对延福寺的建筑进行深入调查和测绘。”武义县文保所工作人员刘昱甫介绍,夫妇俩拿着尺子,架着梯子,攀梁而上,仔细测绘,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影像资料。

大殿为延福寺主体建筑,殿内有宋代《营造法式》所记载的形如织布梭的“梭柱”,这也是大殿“宋貌元构”形容之最大由来。整座大殿梁柱之间用榫不用钉,保留了元代木构件斗拱建筑艺术风格和构造特征。平梁与金柱头之间,加弓形月梁(日本称之为“海老虹梁”),此建筑方法开江南弓形月梁之先河。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在对延福寺大殿进行考察后做出评价,“延福寺大殿是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建造年代最早的,结构亦最完整的,是研究宋到明建筑发展过渡的实例。”

“此大殿实为罕见之孤例。”梁思成在其著作《中国建筑史》中如此称赞,并在所著的《营造法式注释》这一研究宋代建筑技术的专著中,多处采用延福寺建筑的一些构件为实例,记述延福寺的结构特色。

延福寺位于浙中山系的环抱之中,“前有照、背有靠”,整体建筑造型古拙大方,建筑装饰自然质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014年底,延福寺按照宋元鼎盛时期风貌进行全面修缮,并于2016年年底竣工。新寺就在旧寺旁边,典雅大气,占地200多亩,为灵隐寺下院。

双林寺 汪蕾 摄

双林铁塔 汪蕾 摄

旅游攻略

双林寺

从佛画线进入佛双线,转角遇见“春”,山林葱郁。

偌大的双林寺院区,如今有双林禅寺(男众部)与双林古寺(女院区)两个寺区。不过,两者都不是双林旧址——1958年,因修水利,原双林寺被拆毁,千年名刹就此沉入水底。双林古寺前就是双林水库,岸边立着“双林寺遗址”的石碑,远眺依稀可见水库中央裸露的库底淤泥布满瓦砾。

双林文化研究者鲍川说,前些年,因修筑大坝,双林水库的水曾被全部放干,人们得以一睹古刹“芳容”。当时,不少双林文化研究者与爱好者带着长枪短炮而来,踏着库底淤泥寻踪。“可以看到大雄宝殿的基石,面积很大,库底淤泥中的瓦砾占据了大半个水库。”

当年的报道中也记载了库底风貌,“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冒出几个柱础……柱础整齐排列,且保留人工雕刻的花纹。另外,工作人员还在淤泥和一口深井中挖出许多基石、瓦当,以及雕刻精美的石柱、石雕等”。

值得一看的,还有1069岁的双林铁塔。它只有2.15米高,却最能说明“双林之古”。铁塔原有五层,如今残存两层,历经11个世纪,塔身仍然乌黑发亮,布满精美的浪花纹饰。原义乌政协副主席、双林文化研究学者冯志来在《义乌市云黄山双林寺近百年变迁》中说,双林铁塔经国内专家考证,“属目前中国遗存之最早铁塔”。

暮鼓晨钟时,水面有波光粼粼,触摸塔身,质感浑厚。耳边没有都市的喧嚣,只听见风声掠过,历史已过千年,不变的唯有那山那水。

双林寺 

山川开仙境 楼台烟雨中

古镇佛堂,为数不多的以“佛”为名的地方。传说,它的“佛缘”源自千年古刹双林寺。雨中到访,虽距离佛堂镇区很近,但前有双林水库,后有云黄山作天然屏障,雾中朦胧,双林寺“山中隐居”,格外静谧。

云黄山下的双林寺,已有1500岁。

它的名头不小:五代后周时,称“天下第三,江浙第一”;南宋嘉定年间,宋宁宗品定天下禅宗丛林,选出禅宗“五山十刹”,双林寺位列十刹之八;元代时,称“双林寺者浙水大刹也”;明清时,被赞“震旦国中庄严第一”。

它之所以牛,还得益于“名人效应”:它的修建就带着浓浓的神话色彩,“西域神僧达摩指点傅翕依云黄山双梼树结庵”;1500年间,先后9个帝王与之有瓜葛;它还吸引了一大拨海内外“粉丝”,不仅有骆宾王、王安石这样的大咖“点赞”,更有众多海外名僧漂洋过海“朝圣”。

千年古刹 大有来头

走进双林寺,或许就能感受双林始祖傅大士那首最负盛名的禅偈: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眼前的双林寺气势恢宏。清晨,寺僧鸣钟,浑厚的钟声回响在山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普通元年(520),禅宗东来,佛寺兴盛。乌伤县双林寺,即当时兴建的近3000座佛寺之一,但它绝没有被淹没在云云寺庙之中。

这一年,傅大士24岁。传说,在稽亭塘下,他遇见梵僧嵩头陀达摩,受点化在云黄山的双梼树下结庵修行,白天勤劳作,夜里悟佛法。小小草庵里,傅大士苦苦修行了20年。直到梁武帝大同六年(540),朝廷敕建双林寺。

也就是说,双林寺是一所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傅大士创建的皇家寺院。

唐宋持续兴旺;宋徽宗时遭方腊起义军焚毁,10年后复建,有僧舍1200间;元代衰败,明朝中兴,清朝兵灾,民国火患……15个世纪里,双林寺屡劫屡兴,然香火不断。陈、隋两代帝王及大臣数百人曾为双林寺护持,文、炀两帝作书宣敕慰问。

时至今日,双林寺被载入《中国佛教名寺》画册,南怀瑾为双林寺亲题“双林古寺”“弥勒祖庭”与“东土维摩禅双林大士傅善慧大师祖庭”。

义乌双林寺监院会济法师说,中国佛教史上有传的2000多名高僧中,号称“大士”的为极少数,义乌人傅翕是其中之一,“他是佛学中国化的第一人”。傅大士三次晋见梁武帝名动朝野,创建双林寺流芳千古,首创转轮藏造福教界。他开中国禅宗原始宗风,将修学和社会参与统一,其心性论成为后世禅学的核心和源头,与达摩、志公并称“梁代三大士”。

双林文化 影响深远

佛堂当地文史研究者王春平主编的《佛堂古镇历代诗文选粹》中,收录了上自梁代下迄民国的历代诗文261首,打头的20余首均与傅大士、双林寺有关,而这个数字还只是“精选”。他说,傅大士提倡的儒释道三家和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王安石、苏东坡、周敦颐、朱熹等都曾受其影响。骆宾王、戴叔伦、郎士元、元稹、刘禹锡、纳兰性德……后世文人观瞻参学,凿崖造像,游历题咏。

义乌双林文化研究院院长张惠间认为,古代名人与双林寺的交集中,“初唐四杰”之一的义乌人骆宾王与“北宋名相”王安石最具故事性。

骆宾王的“邑人骆宾王游此偶题”写于681年回义乌为母亲办理丧事时,其间,他在双林寺壁上题诗:

能具千古心,能建千古业。

千古已无时,千古德不灭。

信如贾公者,德业相吻合。

开基惟一家,但看梁笔墨。

诗中“贾公”是梁时武将云麾将军贾孝与其堂兄贾昙颖。贾昙颖捐地建寺,贾孝弃官后追随傅大士崇佛。

写诗这年,骆宾王遭遇了第二次贬谪,被陷害坐赃入狱,遇赦被释后贬至临海出任县丞,壮志难酬。他在双林寺贾大宗祠的贾孝遗像前写下:三军之帅,百代之英。功隆帝室,泽被民生。

400年后,王安石当宰相时,厅堂里挂着一幅傅大士的画像。

王安石退出官场后,隐居金陵,与定林寺的赞元禅师为友。赞元也是义乌人,是傅大士的族裔。王安石曾与赞元同游双林寺。

文传邻邦 名声大振

在双林寺的历史上,高僧辈出,声名传播至日韩、越南等邻邦。

日本早稻田大学至今存有《东阳郡乌伤县双林寺傅大士碑文》。唐宋以来,日本佛教人士倾慕中国佛教文化和名山大刹,纷纷来浙参禅学。北宋有20余人,南宋、元、明各代均有上百名日僧来浙。他们的目的地主要是台州天台和义乌双林。元代后,日本僧人到双林寺学习的逐渐增多。

在双林寺住过的中国高僧也有到日本传教的,最著名的是曾住持双林的元代高僧明极楚俊。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他应日本佛界邀请东渡,深得当地尊重。他还擅长诗文,对日本文学的影响较大,许多诗文流传至今。2017年,明极楚俊的诗作《过碧岛》首次公开,落款就是“前双林明极叟”。

据称,1987年,日本爱知大学教授、同禅研究所副所长铃木哲雄到双林寺考察时曾说:“日本佛教界对傅大士非常崇拜。”

在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重庆大足摩崖龛窟石刻造像群中,宝顶山上“三教合一”的石刻造像就是根据傅大士“儒释道三教合一”理论,在南宋晚期花了70余年凿成的。此外,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出土的《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遗书以及多本佛学经典中都收录了“傅大士颂”,还有高丽与土耳其版的《傅大士金刚经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