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刚
金华历史上亦曾有一座“三苏祠”,且颇有名气,址在原金华县衙东侧景苏坊内,即今江北银泰城东门附近。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苏辙长子苏迟(苏辙有三子,长苏迟、次苏适、幼苏逊)以右朝请大夫直祕阁知婺州,多惠政。州岁上供罗五万余匹,苏迟为奏减二万八千有奇。父老因建“景苏坊”以识其德,又为苏迟立生祠,并祠其祖苏洵(老苏)、伯父苏轼(大苏)、父苏辙(小苏)三先生,故名“三苏祠”。苏迟后知泉州、处州,官至工部侍郎,以徽酞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后仕满,因蜀乱不得回四川,侨寓金华,卒葬兰溪。苏迟之子苏籀(出继亲叔苏适为嗣)、苏简等遂入籍金华,金华之有苏氏,自此始。
苏氏定居金华后,人文蔚起,人才辈出,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名人。笔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初步整理,得出金华苏辙后裔较有名者大致有如下几位:
苏迟,字伯充,一作伯克,号涌泉,四川眉山人,乃苏辙长子,苏轼侄子。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迟留居颍昌,苏辙晚年闲居颍昌,同苏迟颇多唱和。政和二年(1112),官登封县丞。南宋建炎元年(1127),直秘阁,出知高邮军。建炎二年(1128),以右朝请大夫直祕阁知婺州(今浙江金华),遂家於此,多惠政。时婺州岁贡罗五万余匹,苏迟为奏减二万八千有奇,父老为建“景苏坊”一座以识其德,又为苏迟立生祠,并祠其祖苏洵、伯父苏轼、父苏辙三先生,故名“三苏祠”。建炎四年(1130),召为中书门下检正诸房文字知泉州,擢太常少卿。绍兴元年(1131),以集贤殿修撰知处州。绍兴三年(1133),召权刑部侍郎,改工部侍郎。绍兴五年(1135)告老,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十二年(1142)致仕,因蜀乱不得回四川,遂侨寓金华,金华之有苏氏自此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卒,年八十馀,赠少傅,葬兰溪灵洞栖真院侧(今兰溪栖真寺小飞来峰下还保存有“三苏墓”,即宋苏辙长子苏迟及苏迟之子苏简、孙苏林之墓)。明郑柏赞称:“迟以奏减买罗,父老为立生祠,而其子孙簪缨蝉联,天之报施善人亦至矣哉!”娶宋状元梁颢之曾孙女梁氏为妻,有子三人:苏籀、苏简、苏策。苏籀过继给苏适(苏辙次子)为嗣。
苏籀[zhòu] ,字仲滋,四川眉山人,乃苏辙之孙,苏迟长子也,过继给苏迟胞弟苏适为嗣。年十余岁时,侍其祖苏辙于颍昌,首尾九载,未尝去侧。以祖荫补陕州仪曹掾,曾入转运使幕。北宋宣和四年(1122),为迪功郎,官南剑川添差通判。宋室南渡后,居婺州(今浙江金华)。南宋绍兴三年(1133),以右宣义郎为大宗正丞。绍兴十四年(1144),为将作监丞。绍兴十九年(1149),以左朝奉大夫为台州添差通判。绍兴三十年(1160)前后尚在世。喜论事,以文采见知于时,著有《栾城先生遗言》一卷、《双溪集》十五卷。生一子苏诩。
苏简,字伯业,四川眉山人,乃苏辙之孙,苏迟次子也。因苏迟侨寓金华,苏简遂留隶金华,苏简以祖恩补承务郎。宋徽宗宣和初,调郑州司刑曹,满,迁华州钱监,改京兆府曹。南宋建炎间,充江浙制置司书写机宜文字,有治才,通判宣州,未上改饶州。绍兴元年(1131),以朝奉郎监都进奏院,江淮开都督府,选入幕府,守严州,使者列荐诸朝,守建州,严人思其遗爱,朝廷知之,再除守严州(即两知严州),知处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加直祕阁帅广东,转朝议大夫,封“眉山县男”,同年六月,以措置海寇靖尽,升直徽猷阁,寻除直龙图阁帅洪州,踰月罢。次年辞召丐祠,转中散大夫,复龙图阁致仕。乾道初,封中大夫。乾道二年(1166)卒,赠少保,著有《山堂文集》二十卷。苏简尝藏《东坡易传》,有苏谔、苏诵二子。
苏策,字伯行,四川眉山人,乃苏辙之孙,苏迟幼子也。以外祖梁子美恩授将仕郎,主新郑簿,辟江西帅属,改秩知钱塘县、诸军审计司军器监丞,兼权吏部郎。宋室南渡后,曾随父居婺州(今浙江金华)。
苏诩,乃苏适之孙,苏籀之子。苏籀《双溪集》卷三有《示儿子诩》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苏诩权知筠州时,曾刊家藏本《栾城集》。后刊其父《双溪集》。
苏谔,字伯昌,金华人,乃苏迟之孙,苏简长子。以祖苏迟恩得官,初任浙东帅属,知台州仙居县,知柳州、邵州、韶州。丁父母忧,服除入对,除宁国通判,直秘阁,明州通判。入为工部郎中,改兵部。补外,直显谟阁、湖南运判、明州长史。召除大理少卿、太府卿、秘阁修撰,知镇江。未上,以弟苏诵卒,乞便郡经理其丧。得江东运判,改提刑,未上,迁江西提刑。后奉祠,卒官,赠朝议大夫,累赠至政议大夫。著有《拙斋集》。有苏林、苏郁二子。
苏诵,字伯言,金华人,乃苏迟之孙,苏简次子,苏谔之弟。以其父苏简恩补将仕郎,终知濠州。
苏林,字伯茂,乃苏谔长子。以祖苏简恩,初任绍兴嵊县主簿,知严州建德县,监督进奏院。丁父忧,免丧,通判秀州,办诸军粮料院、司农寺主簿,将作丞,补外知衢州,福建提举,就除通判,转朝散大夫,改除左侍郎。丁母忧。免丧,除江东提刑,丐祠卒,累赠正奉大夫。苏林曾经大量收存陆游诗文,并付刊刻。有苏熙、苏照(出继亲叔苏郁为嗣)二子。
苏郁,乃苏谔次子,官金溪知县,无子,继胞兄苏林次子苏照为嗣。
苏熙,累官朝奉大夫、显谟阁待制、知贵州。生一子苏圭。
苏照,官温州通判。生一子苏在。
苏圭,累官通直郎、两淮转运司干办公事。生一子苏镇。
苏在,官嘉禾县令。生一子苏镐。
苏镇,官从政郎、淮安县主簿,娶潘氏,无子,继苏镐次子苏友龙为嗣。
苏镐,苏迟七世孙也。南宋德祐间,为太学生。宋亡,归隐于家,号泉谷处士。元世祖至元中,诸生就征,皆拜官,唯苏镐独徵不起,以文学风谊名重当世。苏镐生六子,次子苏友龙过继给苏镇为嗣。
苏友龙,字伯夔,苏迟八世孙也,元末明初人。生不啼帷,带络紫胞在地,乳媼拨开,始闻声,人以为祥徵。长从学于许谦,以才推充府史,入闽海为奏差,汀寇谋袭临漳,遣友龙督长吏为备,长吏欲籍民为兵,友龙曰:“民不知兵久矣!一旦籍之,必大致纷纭,此非御盗,是增盗也。”长吏问计,乃阅兵籍以放,逸者二千。使帅之撃贼,获其巨魁,广东部使者闻其贤,辟为书吏,南海、番禺二县,输恒赋外,复有所徵,号“税外钱”,以供上官燕私之需,友龙曰:“罢之”。俄再入闽,补令史,赵郡苏天爵参江浙省政,挽之入省,遇事失当,辄诤凛然,有峭直风,海漕粮三百万,多强取赢,无锡州独不与,乃诬其粮恶,欲加罪友龙,覆核之,获免。蕲州红巾搆乱,陷于潜昌化,犯杭州,省臣皆遁,参政樊执敬坐堂上,以死自誓,友龙说曰:“明公以身死,国义则得矣,如一城生聚何?今城中兵械不下数十万,公库金帛以万计,与其委诸盗贼,曷若募民使战,战不胜,死何晚也?”樊不能,后迎战死,友龙与掾李枢谋,以苏李署号,召民杀贼,杀一首受钱二百五十缗,献馘者充庭,未几教化,复杭州,友龙不言功满,考中书参议,汝中柏引为掾察其横,力辞,擢绍兴路萧山县尹,萧山民田多诡寄,科繇不能均,友龙命自实为册,有徵发,皆视之为重轻,县为吴越要冲,师旅索芻茭,不惬则侵掠,友龙储峙既丰,有犯者擒置于法,士卒入城,如见大将会,岁俭弛湘湖之禁,发常平仓振饥者,僚属沮之,大言曰:“发天子粟,活天子民,有何不可?有谴,吾自任之。”民赖以生,阃帅以元日至檄县市殽核,友龙书其尾曰:“四郊多垒,正臣子痛心疾首之时,奈何袭太平故态,饮酒为乐耶?”岁余改本路总管府经历,不上,转行枢密院照磨,伪吴张士诚既降,请友龙为幕官,耻之不就,石抹宜孙分省于处,请友龙及刘基与俱,友龙劝宜孙礼贤下士,抚流亡,招群盗,从之,众心翕然,经略使李国凤至,以十羊授牧,友龙曰:“某为省属天使,命牧羊固当,然大敌压境,天使能出奇殲之,虽日烹百羊,何害?否则某亦不保首领欲久为天使,牧羊得乎?”入明时,七闽犹未附,怨家告友龙长子仕闽,坐徙滁阳还,丞相李善长奏官之,力辞归,卒于家,宋濂志其墓。友龙性敦恪,尚风义,孳孳务行,及物之政,修水利,兴学校,具有成绩,其识量坚凝,不为威惕,尝抚海盗,噪于辕门外,稍谕之即退,从樊执敬祀天妃,寇突入,成礼而退,神色自若。苏友龙尝欲回蜀展谒先茔、通谱牒,至河南拜二苏之墓,但世事已变,其志弗克,因自号曰“栗斋”,示谨且畏之意。苏友龙生六子:苏祖允、苏师道、苏伯衡、苏思诚(早逝)、苏止善、苏崇德。其四仕于元,一仕明朝,一早夭,而以第三子苏伯衡最知名。
苏祖允,乃苏友龙长子,将仕佐郎、浦城县主簿。
苏师道,乃苏友龙次子,广东宣慰使司,奏差继兄肖德后。
苏伯衡,字平仲,乃苏友龙第三子也,元末明初人。少警敏绝伦,诵说不劳而习,中岁,大肆力于文辞,精博敷腴,人谓有远祖苏辙之风,元末贡于乡,明太祖置礼贤馆,伯衡与焉,岁丙午,用为国子监学录,寻升学正,屹然以师道自任,尝作《瞽说》四十首,学者传诵之。洪武四年,以荐召见,亲擢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诣丞相府,力以瞆辞,丞相以闻上,亦弗之强也,遂乞归省,于时,宋濂为司业,率六馆之士,祖饥于龙江,谓曰,文定公《古史》一书,至今传之,《资治通鉴》尚缺,宋元平仲归矣,其尚续诸他日。使人称曰,苏氏一门,世济其美,将不在兹乎?苏伯衡谢曰:“方病瞆未能也,归治一室,常静坐其中,或终月不出,与人少所倾接,人亦罕得而识之,为人恬静寡欲,年四十始娶,容貌不逾中人,而学问可以兼天下,平居正襟凝思,渊止山立,虽寒暑风雨,不之知,故能覃精于义理、名物、典故事,为之要,发为文辞,俄顷数千言,有集六卷,宋濂、刘基皆为之叙。十年,宋濂请老,既入谢,上曰:“今在外文学,复有如卿者乎?其举以自代。”濂曰:“苏伯衡,臣乡人也,博学饬行,为文辞瞻蔚有法,不可以微疾废。”遂下诏徵之,此至京宰辅以下,咸躬礼往候,询所以答上意者,辄以疾辞,如辞编修时,明日入见,上属目久之,既退,问群臣述其所以对,上然之,赐表里宝钞以归,明洪武二十一年会试,聘为考试官,事竣,复辞还。”寻为处州教授,坐表笺误,下吏死。二子苏恬、苏怡,因救父,并被刑。苏伯衡著有《苏平仲文集》十六卷、《周礼序官考》一卷、《空同子瞽说》一卷。后入祀金华乡贤祠,《明史》有传。据宋濂撰《太史苏平仲文集序》写到:“平仲名伯衡,其先居眉。自文定公(苏洵)长子、徽猷阁待制迟来知婺州,遂家焉。今为婺之金华人。去文定公九世矣。”刘基在《苏平仲文稿序》写到:“平仲于文定公为九世孙。文定公长子讳迟,以徽猷阁待制、工部侍郎守婺。遂家于婺。故平仲今为金华人。”
苏止善,乃苏友龙第五子,东阳县尉。
苏崇德,乃苏友龙幼子,将仕郎、行枢密院管勾。
苏恬、苏怡,明初人,均系苏伯衡之子,苏伯衡主试事竣,辞归后,复起为处州教授,坐表牋误,下吏死,苏恬、苏怡痛父逮繫,偕赴阙,撃登闻鼓,触帝怒,并被刑,士论悲之。
随着金华城市的发展变迁,金华城区的苏氏几经转徙,已经很难进行人口调查了。不过,据道光《金华县志》载:“建炎初,苏迟来知婺州,遂家焉,后子姓徙居金华县南二十六都苏孟庄。”这个“苏孟庄”即今金华市婺城区苏孟乡苏孟村,位于金华城南,据考,该村先有苏氏迁此定居,后孟姓自义乌亦迁此,村以两姓命名“苏孟”,该村现有200多户,人口1000余人,至于该村还有多少苏姓人居住?有待笔者进一步调查。另外,经了解,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雅苏村至今还有不少苏辙后裔聚居,该村现有800余人,主姓苏。据《金华眉山苏氏宗谱》载:“苏廷功(系苏迟九世孙),明进士,辞老不仕,徙居三十四都泽潭塔”。又据苏迟十二世孙苏拜在其《眉山苏氏续谱考》一文中说:“宗化功复为金华令,居县后,世称望族,其后子孙繁盛,至吾曾祖廷功告老不仕,以农桑教后子孙,于本朝始徙居三十四都泽潭塔,至吾祖继照由泽潭塔徙居畈田雅苏。”
除了“苏孟村”和“雅苏村”这两个地名外,金华还留有不少“苏辙后裔定居金华”的印记。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也进行了分类整理,供读者参考:
苏迟寓宅遗址,在金华县治东景苏坊,土名石狮子头(即今金华市区江北银泰城东门附近)。建炎初,苏迟来知婺州,遂家焉,后子姓徙居金华县南二十六都苏孟庄。
景苏坊,南宋建炎二年(1128),苏迟以右朝请大夫直祕阁知婺州,遂家於金华,多惠政。时婺州岁贡罗五万余匹,苏迟为奏减二万八千有奇,父老为建“景苏坊”一座,以识其德。遗址在金华市区江北银泰城东门附近,今已无存。
石狮子头,在北四隅二坊,有地名叫“石狮子头”(今金华市区江北银泰城东门附近),系宋苏迟故居遗址所在地,尝建有“景苏坊”一座,后仅存一石狮,因以名地。
醋坊岭,位于今金华市区解放东路与明月街交叉处,据明代《徐霞客游记》载:“又东上苏坊岭,岭颇平,阛闠夹之。东下为四牌坊,自苏坊至此,街肆颇盛,南去即郡治矣。”据考,醋坊岭当为“苏坊岭”之音误,苏坊指的就是“景苏坊”,而醋坊岭距离“景苏坊”遗址很近,也间接证明了其关联性。
三苏祠,在金华县署东景苏坊内(今金华市区江北银泰城东门附近)。南宋建炎二年,苏迟守婺,有惠政,民为立生祠,并祠其祖苏洵、伯父苏轼、苏辙三先生,故名。明正德间,裔孙苏旻请于金华知府刘菃(qú,四川涪州人)重建,增祀学士苏简,日久祠废(坊仅存石狮,其地亦别祀土神),邑人遂於西市街苏家庙(在今金华市西市街永盛购物广场朝金华第一百货的那个角上)祀之。
苏家庙,在西六隅,即西市街上,址在今金华市西市街永盛购物广场朝金华第一百货的那个角上。
苏家巷,在西六隅,因巷口有苏家庙而得名,址在今金华市西市街永盛购物广场位置,今已无存。
苏简墓,苏简系龙图阁直学士,广南东路经略使,其墓在金华县东赤松乡法圣院西(在今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
苏简之媳妇墓,1988年,金华城北发现了苏简之媳妇墓,墓中出土有“宋宜人韩氏墓志铭”一块,为研究苏氏家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苏籀墓,苏籀系朝请大夫,其墓在金华县东就日乡资圣院旁(在今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澧浦镇一带)
苏伯衡墓,苏伯衡系处州教授,其墓在金华县南惠日乡石楠塘(在今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石楠塘村一带)。
《金华眉山苏氏宗谱》,该谱现存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雅苏村,是研究苏辙后裔定居金华最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金华苏氏,自苏伯衡之后,一蹶不振,于是也就慢慢沉寂了,再也没有出过达官和显贵,其命运与邻近的金华时氏家族多少有些相仿,但不同的是,时氏家族在金华已经完全湮灭无存了,而苏辙后裔却依然还在金华开枝散叶,默默延续着自己的血脉,单凭这一点,就比时氏家族要幸运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