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金华 >> 旅游金华 >> 游在金华 >> 旅游资讯
 

醉美金华山 多彩秋意浓

发布日期: 2022-11-25 09:16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范煜琦 浏览量: 字号:[ ]

Dingtalk_20221125091537.jpg

Dingtalk_20221125091602.jpg

Dingtalk_20221125091629.jpg

虽已到小雪节气,但金秋的浪漫未曾走远。

“金华山色与天齐,一径盘纡尽石梯。”唐代诗人袁吉游金华山后留下这样的诗句。风和日暖,信步金华山,看满山秋之绚烂,黄叶铺毡,不由身心迷醉。徒步双龙溪,悠游鹿女湖,远眺观景台,拾一片秋叶,撷一朵秋花,望一泓秋水。登高寻秋,不难发现这山中秋色也与天齐。

近年来,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管委会结合景区提档升级工作,谋划出一批四季游产品,为游客带来“春赏花、夏避暑、秋赏枫、冬观雪”的多元体验。秋天是人间最快的风景,今年迟迟不愿入冬的好天气,金华山秋色留恋人间,待君至,共铭记。

这儿的秋最早开始最迟落幕

十大彩林 值得期待

每年10月底,爱好摄影的罗先生便会迎来创作旺季。他住在金华山脚下,秋风一起,他就日日紧盯这山色的变化。“几场降温后,层林尽染的韵味就出来了。”罗先生兴奋地拿起相机,频繁地往山上跑。

当大树上落下第一片金灿灿的树叶时,金华山上的秋天大钟便敲响了。这座植被覆盖率90%以上的仙山,一到秋天,植物们换上新衣,争奇斗艳。色彩碰撞间,迸发出秋的浪漫、俏皮与惬意。秋的缤纷在金华山显得尤为随性,这儿一簇,那儿一点,不规整,却给游人意外之喜。

梧桐是最早感受到秋天的。天生散漫是它的性格,不喜欢仪式感,疏疏地落着叶。今天落几片,完成了小目标,明天再继续。直到冬天,走过这树下还可能有枯黄的叶子从眼前飘落。罗店线、智者寺旁、上山道路沿线都有这不忍扫去的浪漫……

水杉几乎与梧桐同时开始落叶,它的节奏就显得有层次多了。落叶有先后,色彩有不同,想邂逅它最美的一面,现在是好时候。鹿女湖旁的水杉、池杉进入最佳观赏期。那阳光下金黄的羽状叶,保留了一丝青涩,又如黄金般闪耀。赤橙黄绿交错晕染,倒映在水光潋滟的湖水中,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而双龙乐园旁的栾树可以说是“戏精”一个,秋风乍起,它的样子就不断变化。白露节气后,栾树迎来最佳观赏期。随着气温逐渐下降,秋风将栾树的叶子染成黄色。簇簇黄花落尽,花开过的地方会生出一枚赤色蒴果。薄脆的果实高举于蓝天之下,在秋风中簌簌作响,犹如铜钱声,栾树因此被人称作“摇钱树”。也有的地方称栾树为“灯笼树”,渐变的粉红色十分吸睛。

满眼的绛红、朱红、灼红、锈红,满眼的明黄、土黄、橘黄、奶黄、铬黄。木心说,一到秋天,好多树就“疯”了。把那些春夏不曾用过的色彩层层叠叠地渲染,璀璨尽兴。 捧一颗毫无防备的心,漫步金华山,总有一树缤纷,给你偶遇之惊喜,邂逅之浪漫。

面对彩林秘境、花海经济成为旅游市场一大卖点的机遇,最近,双龙管委会决定立足目前的自然资源优势,走出林旅融合发展道路,让名山更美、山林更秀、百姓更富。

经初步调研,金华山将围绕现有山景资源,培育枫香、金钱松、高山杜鹃、野樱花等十片彩林;打造罗店梧桐小镇、迎宾银杏大道等十大特色街村;寻找洞前村银杏、鹿田村枫香、盘前村柳杉等十棵古树名木;建设双龙洞口、双龙溪峡谷、鹿女湖、“1314”大盘尖等十个摄影基地、百个摄影点。

一念秋风起 一念思念长

文人墨客偏爱深秋金华山

秋天有收集不完的浪漫,适宜远眺、内省,目之所及,一派澄明,思绪万千。

秋风起,你想起了谁?“得得和尚”贯休把自己的牵挂写进了诗里。一首《秋怀赤松山道士》,写尽了秋日里贯休与挚友——唐代赤松宫黄冠师的友谊,也道出了他对秋日金华山水的魂牵梦萦。

从南朝文学家刘孝标,到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再到现代作家叶圣陶、郁达夫……悠悠千载,金华山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地。值得一提的是,徐霞客、郁达夫两位文豪抵达金华山的时节,恰巧都是深秋。

1933年11月12日(农历九月廿五),郁达夫到达金华后的第一站,就是萦绕在他心头已久的金华山。在深秋的金华山上,郁达夫说北山风景的赏味并非一马平川,而是渐入佳境,他用了个比喻:“风景却同嚼蔗近根时一样,渐渐地加上了甜味。”

在散文《金华北山》里,郁达夫不惜笔墨,用大气恢弘的笔触夸赞金华山——“绵亘三百余里,雄镇北郊,遥接着全城烟火,就是所谓的金华山北山山脉了”。他流连忘返,在文中写道:“北山的名胜古迹,我只游了十分之一,单就这十分之一来说,已经是奇特得不得了……”这其中的“奇”,有他遇到的如“桃花源人”般拥有“怡然自乐”美好传统的罗店人,他们爱养花,一半当兴趣,一半当营生;也有他听闻的鹿女传说,凄婉却道尽了金华山万物有灵;更有他行走在秋色里,将奇绝的山色、水姿尽收眼底。

在文末,他与世人相约:“每岁春秋佳日,当再约伴重来,可以一尽鹿田,盘泉,讲堂洞,罗汉洞,卧羊山,赤松山,洞箬山,白兰山诸地的胜概。”

1636年11月23日(农历十月初九),同样的一个深秋清晨,徐霞客出金华城北行,踏入这座给他留下无数美好回忆的浙中名山。在《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中,他用超过4000字的笔墨洋洋洒洒地记录了这趟金华山之旅。

翻开《浙游日记》可以看到,徐霞客用大量篇幅描写金华山让他叹为观止的几个溶洞。而关于金华山的秋景,他这样写道:“夕阳已坠,皓魄明月继辉,万籁尽收,一碧如洗……”虽寥寥数语,但也能让读者想象出一幅风清月朗的金华山秋夜图。

“晋人桃源不是过”——这是徐霞客游历三日后,对金华山景色发出的感叹。历经380余年,这片被徐霞客赞叹“堪比桃花源”的景色,不仅被完美无瑕地留存下来,并且还在不断更新完善。如今的金华山上,为纪念徐霞客而修缮的霞客古道,成为驴友们心向往之的热门线路。走在霞客古道上,秋风习习,落叶萧萧,“丹枫疏密,斗锦裁霞,映叠尤异”的景象,犹如380余年前徐霞客的惊鸿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