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公开 | >> 专题专栏 | >> 2022年专题集 | >> 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已归档】2024年07月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金华的主城区、核心区,婺城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低效工业用地整治作为婺城推进稳进提质重要举措的“三大战役”的重要部分,集全区之力,聚全区资源,持续为实体经济发展赋能增效。
婺城区现有工业用地1.8万亩,占全市总数的4.52%,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却不足1.0,工业用地紧缺与土地利用效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切实提升工业用地亩均效益,今年以来,婺城区坚持高位推动,紧紧围绕市委“558”工作体系和区委“1483”发展战略,以深化“亩均论英雄”为抓手,以推进工业全域治理为主线,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着力在土地上做“除法”,在产业上做“加法”,在效益上做“乘法”,疏堵结合,科学施策,稳步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整治。
“腾笼换鸟”盘活要素空间
“目前新厂区的生产用房、办公用房、宿舍及食堂等主体工程均已完工,6条智能化生产线均安装调试完毕,接下来将择机进行试产。”近日,在婺城经济开发区栅川工业园,浙江海螺万家调味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夏环提起新厂即将投产,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经过近两年建设,项目终于竣工,投产后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超2亿元,利税超2000万元。
据了解,该项目所在地块原属于闲置多年的低效工业用地。婺城区收回地块后“腾笼换鸟”,引进浙江海螺万家调味品有限公司,建设年产5万吨调味品综合生产型智能工厂,让这片“沉睡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腾笼换鸟”是婺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抓手。在婺城经济开发区临江工业园区,一处占地332亩的工业企业厂房腾退后,“腾笼换鸟”引进浙江正凯集团。该集团年产60亿套APET直饮容器及3万吨光学级BOPET的锦凯智塑项目,总投资20亿元,对标行业一流,打造“智慧工厂”。
“在婺城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我们要科学安排工期、加快进度,争取早建成、早达产、早收益。”在锦凯智塑项目工地,该公司负责人王炳奎说。
从土地存量中寻找发展增量,在盘活低效上拓展发展空间。今年以来,婺城区完成供而未用专项整治用地596亩;低效工业企业整治157家2928亩;临时改变房屋用途整治12.3万平方米;仓储物流用地整治326亩;集中连片整治拆除面积2012亩,其中红线范围内拆除面积1143亩,形成200亩以上单宗地块4宗。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婺城不仅要实施临江工业园区低效工业用地集中连片整治面积1589亩,还要启动洞溪园区低效工业用地集中连片整治1000亩以上,连片腾退腾出的土地空间,为下一步引进大项目好项目打好基础。
扩容提质提升发展质量
实现工业用地“寸土寸金”并非一味地“劝退”低效企业,引进高效企业。“我们坚持因地因企施策,通过提升发展、关停淘汰、收回收储等方式,开展低效工业企业整治。”婺城区经济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赵锡生说,对技术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要强化正向激励政策引导,鼓励通过技术创新、零土地技改、数字化改造,助力企业扩容提质增效。
数据显示,1—11月,婺城区完成制造业投资额12.36亿元,同比增长31.5%,全市排名第三。其中,低效工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厂房新建等方式整治提升11家、面积253.63亩、总投资额为1.4亿元。
浙江大象电动工具有限公司位于乾西栅川区块,改造一新的生产车间内,各类新购置的机械设备全速运行,工人们忙碌在生产线上赶订单。两年前,该企业因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新产品开发滞后,一度游走在低效企业边缘。“企业在政府部门帮助指导下实施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生产线,通过机器换人减员增效,公司上规升级。”提起低效工业企业整治提升带来的变化,该公司负责人沈熊挺说。
同一块土地,一次退低进高带来提质增效。占地213亩的巨龙小微园,今年列入金华市工业小微园轻量级数字化改造试点。通过淘汰优化后,现有小微企业34家,培育了锋创科技、鑫星通信、宏景工具等10家规上企业,园区也被认定为省级小微园。
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婺城区完成工业用地出让28宗,面积1462亩,超过前两年总和,招引落地3亿元以上项目1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个;今年前三季度婺城完成GDP总量256.4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