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11 月 29 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 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 录,磐安“赶茶场”是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 我国共有 43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赶茶场”历经千年却没有被时间的洪流冲散, 反而代代相传成为磐安玉山一带独树一帜的乡土文 化符号,此次成功申遗为磐安向世界展示深厚文化 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打开了重要窗口,对保护古茶 场、促进当地茶叶生产发展、研究中国茶文化具有重 要意义。
“赶茶场”是历经千年的传统民俗
“赶茶场”又称“茶场庙庙会”,是以古茶场为中心的综合性传统民俗文化事项。
古茶场,坐落于磐安县玉山镇玉峰村(原马塘村)的茶场山下,由茶场庙、茶场管理用房、茶场三大部分组成。古茶场始建于宋,是宋代的榷茶地,历代的茶叶交易中心,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赶茶场”缘起于对“茶神”许逊的崇拜。相传,晋代道士许逊曾游历磐安,修炼于玉山。其间,许逊传授制茶技艺,发展茶叶生产,打开茶叶销路,深受民众爱戴。为感谢许逊恩德,当地茶农为其建庙立像,尊祭为“真君大帝”“茶神”,世代供奉,对其事迹更是广为颂扬。后来逐渐形成盛大的庙会,即“赶茶场”。在过去,春茶开摘前,必先祭拜茶神,然后才上山采摘,摘下的第一捧新茶必先供奉茶神。
“赶茶场”分春秋二会,即在春季和秋季各举行一次活动,称为“春社”和“秋社”。春社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茶农要祭“茶神”,茶场要演社戏,家家户户要挂灯笼,各村要迎龙灯到茶场庙“朝殿”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热闹而隆重。是时,玉山区域的茶农皆盛装出行,万人空巷,赶往古茶场迎接盛事,为新的一年祈福。
秋社于每年农历十月十六举行,内容别具一格,兼具庙会和物资交流集会的双重特点。秋社时值秋收之后,当地农民出售了茶叶、药材和粮食,带着丰收的喜悦从四面八方而来,热闹程度远远超过春社。迎大旗、大凉伞、三十六行、罗汉班、抬八仙、骆驼班、铜钿鞭、大头和、大花鼓等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也集聚一堂。
“赶茶场”原始形态始于唐,活动形成于宋,在明代成熟并达到鼎盛,虽然清代初年玉山遭遇战火,茶叶生产和“赶茶场”民俗文化活动也因此进入低谷,但政局平稳之后得以很快复苏。自乾隆之后,“赶茶场”的管理组织世代沿袭,人员由玉山区域各乡村的首领和宗族首领组成,共同负责,以保证“赶茶场”民俗文化活动的正常化、经常化开展。由此,一整套隆重的茶神祭奠仪式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就此流传下来,直至今日,经久不衰。
“赶茶场”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我小时候一年中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庙会,能跟着爷爷到处逛逛,现在我也带着孙子逛庙会,希望‘赶茶场’的故事能一直延续下去。”玉峰村村民韦茂华说。
申遗成功是价值所在实至名归
“赶茶场”是磐安县群众参与面最广、参与意识最强、历史文化沉淀最深厚、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最丰富的重大庙会。2006年,“赶茶场”入选磐安县、金华市两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赶茶场”入选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赶茶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进一步肯定。
玉山古茶场是“赶茶场”民俗活动的主要展示舞台,堪称我国茶业发展史上的一块“活化石”。古茶场坐北朝南,茶场庙、管理用房和交易场所三个部分从左到右,一字排开,结构保存完好,建筑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则达2940平方米。
古茶场作为具有市场交易功能的古建筑在国内已属罕见,作为有关茶叶市场的古建筑更是绝无仅有。磐安古茶场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此方面建筑领域的空白,这对研究我国古代茶叶发展、茶文化和古代市场建筑艺术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赶茶场”是商品交换、艺术交流、人际交往的盛会,在历代相传中构筑了当地及周边民众的集体记忆。在“赶茶场”期间,玉山当地居民充分展现地主之谊,凡是参加民间艺术节目表演的人员及香客,吃饭统一由茶场庙招待,其他观众和客人则由附近村民免费招待,这已是约定俗成的习惯。
在交通尚不便利的年代,当地或附近的农户也会提前数天就托人带信或亲自上门邀请客人,家家户户都以客多为荣。家住尚湖村的陈女士说:“‘赶茶场’的时候我们一家子都去马塘亲戚家,那天他家总是很多客人,大家聚在一起,人数比过年的时候还多。”“赶茶场”为走亲访友、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在不断参与和回忆中,情感和文化连结得以加强,“赶茶场”也因此成为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区域民众集体记忆的载体。
“赶茶场”汇聚民俗文化活动,进行大融合、大聚集和大展示,磐安人民的传统美德也在这些集体性活动中薪火相传。迎龙灯、迎大旗等民俗活动需要团队配合和极强的凝聚力。以迎大旗为例,旗杆高30余米,旗面可达600余平方米,差不多可覆盖一亩土地。“迎”“竖”时需要100余名大汉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作为一项群体性体育竞技活动,体现了磐安人民团结拼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推动村落文明和社会和谐具有深远意义。
活态传承让文化价值得以延续
“赶茶场”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具备了生活、娱乐、文化等功能,已是当地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传统文化厚植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土壤,生根发芽,成为了活着的文化、活着的传统。
传承不是简单的承接,而是以积极态度继承并弘扬。以茶叶为例,茶产业是磐安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原有技艺上不断推陈出新。1983年,磐安茶园开始实行承包责任制,当时全县有茶园37547亩,总产750吨,主要是珠茶。同时,磐安茶人还传承生产系唐代贡茶的“婺州东白”茶,即现在的“磐安云峰”。
云峰茶采自当地优良茶树品种——木禾种等的新梢,采摘时间因茶园所处的海拔高度而异。通常,海拔高700米以下的茶园,于4月中下旬开采,海拔700米以上的茶园,于5月初开采。磐安云峰茶的炒制工艺主要包括摊青、杀青、做形、干燥。其成品干茶条索紧直苗秀、色泽翠绿、汤色嫩绿、叶底绿亮、香高持久、含有兰花清香。品尝云峰茶,最宜用玻璃杯,采用85℃左右的沸水冲泡,沸水沖后,展叶吐香,芽叶朵朵直立,上下沉浮,栩栩如生,形如兰花瓣。除磐安云峰外,本地名茶还有磐山云雾、磐安银针、生态龙井等。
近年来,磐安以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在茶叶贸易和民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发展出“茶旅文化”。正在规划中的玉山古茶文化博览园项目以古茶场为核心,以茶文化为开发基调,以创新茶产业为依托,打造以古茶、古市、古道为文化底蕴,集古茶文化、茶品休闲、茶园观赏、茶疗康养、茶道体验、古茶贸易、茶艺研学为一体的一站式中国茶文化旅游目的地。古茶分类园是玉山古茶文化博览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的古茶树分门别类进行种植,并架设观景长廊穿梭其中,让游客趣观古茶。经过收集运作,现准备了13个省区200多个品种、13000多株古茶树进行移栽,已移栽项目区4000多株。
古茶场附近的AAA级景区村——湖上村,为解决农家乐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引进了“非遗一台戏”表演节目,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富有当地民俗特色的非遗表演,也可以去十八涡、舞龙峡,领略自然风光,还可以去玉山古茶场、横路古村体会古韵悠扬。活态利用磐安非遗让传统文化持续“保鲜”,非遗文化又为旅游业发展注入内涵,长此以往,旅游业的发展和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近年来,磐安县结合“特、富、美、安”的县域发展新要求,积极融入“三美融合、主客共享”的休闲养生旅游“一号产业”发展,不断坚实非遗保护传承的机制架构、拓展非遗展示展演平台、提升传承人的自豪感和获得感,以非遗展演、非遗文创、非遗研学为着力点,让非遗成为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并实现共同富裕的助推器。
❖摘自《金华日报》2022年11月30日 A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