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传递 楼冀阳 摄
洪兵/摄
从7时35分到9时35分,不多不少刚好120分钟;从第一棒火炬手到最后一棒火炬手,火炬在139双手中传递;从江南市文化中心到江北铁路文化公园,6.7公里的传递路线跨越金华开发区、金东区和婺城区……9月29日上午,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金华市区站,经历了一场简单却不失隆重、热闹而又有序的传递后圆满成功。
市区站火炬传递活动是省运会火炬传递各站里路线最长、参与火炬手最多、历时最久的一站。在省运会圣火抵达金华市区之前,先后经历了浦江站、兰溪站、义乌站、东阳站、磐安站、永康站和武义站的传递,一站一个脚印,如同北京奥运会的烟花“大脚印”一般,在八婺各县市留下印迹后,一步步走向市区而来,紧迫感和期待感令人油然而生;又如战鼓,从9月21日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圣火被点燃的刹那开始擂响,每过一天节奏就加快一分,直到9月29日这天,鼓点密集、催人振奋。
最能感受到战鼓催人的,当然是那些零距离接触省运会、投身省运会,为了省运会火炬传递活动付出汗水心血、天天挑灯夜战连轴转的志愿者、工作人员、火炬手……
幸运儿
9月29日的活动,现场一共来了186名志愿者,其中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派出了70名学生。陈云飞是这70名幸运儿之一。是的,虽然一大早就要起床,虽然在场地一站就是半天,虽然在仪式现场不能自由活动,但他们都自认是“幸运儿”,因为他们是从金职院2万多名学生中被选出来。陈云飞是金职院应用与电子技术专业的大二学生,当天凌晨4时许,就和同学一起,从金职院来到活动现场。他和几名同学负责在启动仪式现场辅助维持秩序,提供帮助。
大部分同学则在火炬传递路线上当传火志愿者。他们无疑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负责一对一为火炬手提供服务,可以和火炬手零距离接触,还能欣赏火炬传递的精彩瞬间。比如1号志愿者胡佳怡,是今天首棒火炬手龚璐颖的传火志愿者,从早上在酒店接到龚璐颖开始,两人就形影不离,一直到完成火炬传递,把龚璐颖送回酒店。两人在仪式现场有说有笑,胡佳怡说,龚璐颖就像她的好朋友、大姐姐。
“越黑越光荣”
志愿者出门时,已经有组委会提供的大巴等着,专程将他们送往仪式现场。这井井有条的安排,得益于省运会场馆及赛事运行工作组的付出。线路指挥是这个工作组的重要工作内容,他们要负责指挥协调开道警车、保障车、指挥车、投放车、救护车、消防车、直播车等18辆车,为火炬传递活动顺利开展提供车辆保障,并处理线路上可能的突发事件。近段时间,每天睡4小时几乎成了工作组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常态,活动开始的前一天晚上更是只睡了两三个小时。要在活动现场找工作组成员,除了认胸牌、服装,盯着黑眼圈找几乎一找一个准,眼圈越黑越有可能。
如果按起床时间早晚来做个排名的话,那些负责在传递路线上贴火炬棒次标记的工作人员是“冠军”的有力争夺者——他们凌晨4时就开始工作了。
没派上用场的预案
起床时间并不是工作重要性的唯一标准,也不能光看工作量。比起工作量,后勤保障工作人员中,负责提供医疗保障的医务人员是最“清闲”的,但他们丝毫不敢马虎大意。在收火仪式现场负责提供医疗保障的是市中心医院的医疗小组。童鑫是中心医院骨科的副主任医师,他说,在火炬传递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意外摔伤等,对于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医疗保障小组都制定了详细预案,做到有备无患。所幸的是,一直到活动结束,预案一直都停留在纸面上。仪式结束后,童鑫和他的同事坐着待命的救护车返回医院,对他们来说,派不上用场才是最好的情况。
准备了很多预案派不上用场的,还有本次火炬传递活动启动仪式的导演蔡景斌。蔡景斌是南京邮电大学的老师,多次参与国内重要赛事火炬传递。说起本届省运会火炬传递活动,蔡景斌最大的感受是“幸运”,9月是浙江台风多发季,为了应对台风来袭,他甚至做好了一天进行两站火炬传递的准备。还好台风很“配合”,一直没来“骚扰”金华,天气也十分应景,暖阳微风,既适合火炬手跑步,又适合群众围观。
金华站有139名火炬手,6.7公里传递路线,全市各站共有355名火炬手,25.8公里传递路线,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数据,为了火炬顺利传递,还有更多看不见、不知名的工作人员默默奉献,如同不起眼的煤块一般,却是省运会圣火熊熊燃烧不可或缺的成分。
金华市区站火炬传递完成后,圣火火种被保存在火种灯中,等待着省运会开幕式的那天,在主火炬塔冲天而起,再次惊艳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