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鱼鳞图册合集


近日,兰溪市档案馆正在策划建立国内第一个鱼鳞图册研究中心及专题展厅。

11月15日,我国地方档案文献整理的标志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兰溪鱼鳞图册合集》正式揭开面纱,在杭州首发。这是国内第一次系统出版以县为单位基本完整的鱼鳞图册,填补了大宗鱼鳞图册出版的空白,是我国地方档案文献整理的标志性成果。

由胡铁球、李义敏、张涌泉主编的《兰溪鱼鳞图册合集》(全250册),以兰溪市档案馆藏清同治兰溪鱼鳞图册(746册)为主体,又广泛搜集散落在其他公私机构及个人手中的兰溪鱼鳞图册,原书总计752册,20余万页,汇编成250册,收录高清图片20.3万余幅。

自宋以来,用户籍和地籍来构建国家基层社会秩序,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而作为地籍的鱼鳞图册,自南宋在婺州创制以来,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前后共700余年,且在明清时期一度成为一项基本的国家制度。

遗憾的是,目前遗存的鱼鳞图册多是民册,且残缺严重,很难找到以“图”为单位的完整的鱼鳞图册。而兰溪市档案馆所藏清同治兰溪鱼鳞图册,作为清代鱼鳞图册编纂的样板,原本共留存746册,不仅是遗存至今的以县为单位最完整、最系统的鱼鳞图册,而且还是被官方使用过的鱼鳞图册,保留了大量的印章、贴条、批注,其价值不亚于鱼鳞图册本身。浙江大学教授张涌泉认为,鱼鳞图册上所载的土地、业户、附属材料三大信息系统,实际上蕴含了土地产权制度、灌溉水利、租佃关系、土地交易、赋役征收、环境变迁、宗教信仰、民间会社甚至民俗等诸多内容。这不仅为鱼鳞图册制度的研究提供极佳的样板,也将为国家构建地方秩序以及基层治理等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且可靠的新史料,对于认识中国国家管理和社会经济体系的独特机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此外,清同治兰溪鱼鳞图册内登记的近60万条土名、庄名、业主信息,为研究整个县域文字的职用、方言的特点、地名的命名、姓氏的分布等提供了最系统、最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可以开拓文字学、方言学、地名学、人名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时,根据鱼鳞图册所载内容,辅之以田野考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复原鱼鳞总图,全景式数字化呈现整个城市与乡村山地田塘的土名、位置、形状,以及山川、河流、街巷的分布,彰显当地独具特色的地理空间与历史文化。这不但可以用于学术研究,还为当下古城古村的复建提供最可靠的蓝本,从而破解“千城一面,千村一面”难题,探索出一条古城古村保护性开发的新路径。

鉴于鱼鳞图册出版严重缺位、问题较多的现状,推出一部系统性、完整性的鱼鳞图册合集便显得十分必要。《兰溪鱼鳞图册合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编撰的大型合集。2013年,时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涌泉、教授胡铁球在筹建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的过程中,开始谋划系统搜集整理浙江遗存的鱼鳞图册,由此揭开了长期秘不示人的兰溪鱼鳞图册的面纱。从项目立项,到搜集、整理、发掘,再到修复、编目、定名、类聚、叙录、索引、排版、校对等工作,张涌泉教授领衔的项目团队历时近九年,精心整理编纂,汇编成250册。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省社科联主席盛世豪在新书发布会上指出,《兰溪鱼鳞图册合集》的整理出版,不仅改变了鱼鳞图册利用困难、缺乏深度整理的现状,更重要的是大大丰富了对国家,特别是对江南地区经济、社会、历史、人文研究的史料补充,生动展示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重现了江南文化的绚丽光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化效应和现实意义。


转自《金华日报》2022年12月2日 A12版,记者 余菡 通讯员 李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