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违三年之后,磐安玉山赶茶场终于又热闹了起来。仿佛要把因为疫情而中断,积蓄了三年的热情一股脑迸发出来,今年的赶茶场春社,有上万人聚集在玉山古茶场,感受春节民俗活动。农历正月十四这天,活动持续了四个多小时,从下午5时起,三条龙灯分别从玉山镇岭口村、玉山镇方塘村、尖山镇里光洋村出发,前往古茶场。随着龙灯一起看热闹的群众人山人海。
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玉山古茶场的传统庙会——赶茶场兴起于明代,分为春社和秋社,之前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去年年底公布的新一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正式入选,项目包含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民俗项目有四个,而庙会(赶茶场)是唯一一个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民俗活动。所以,赶茶场又升格了——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人类非遗。
去年12月15日,为了庆祝赶茶场入选人类非遗,磐安在古茶场举行了一场庆祝仪式,虽然规模不算大,但来参演的项目各个都顶着“非遗”的牌子——名气最大的迎大旗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乌龟端茶、亭阁花灯、叠牌坊等是省级非遗项目。
拜茶神
作为兴起于明代的一个民间庙会,能够一直延续到今天仍旧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其中必然有切实的现实需求,否则,就会和某些非遗项目一样,沦为展馆表演项目,甚至成为真正的“遗产”。
赶茶场的春社一般在正月十五,茶农奉上第一株新茶,祭拜茶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茶事丰收。秋社一般在十月十五,茶农带着秋收的喜悦前来拜谢茶神。赶茶场就是一场盛大的赶集,重点在于“赶”。茶农和周边村民都会带着茶叶和货物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此处,自发进行贸易。
之所以会拜茶神、谢茶神,是因为在玉山一带,种茶存在深厚的群众基础。玉山一带的土壤呈弱酸性,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加上海拔550米左右的独特台地小气候,所产茶叶经久耐泡。作为龙井茶越州产地之一,2002年,磐安县被认定为中国生态龙井茶之乡。磐安传统品牌茶叶是云峰茶,炒制工艺结合了龙井茶的方法,2021年,磐安县茶园面积达8.3万亩,总产值4.3亿元,云峰品牌价值评估为19.22亿元。可以说,家家有茶树,户户是茶农。赶茶场为玉山茶叶的发展搭起了高大上的“戏台”,注入了更多文化内涵。
体育搭台 经济唱戏
就在玉山古茶场,去年举办了第十七届省运会山地自行车比赛,给当地的茶产业融入了运动元素,带来了新鲜血液和更多活力。
看中品牌赛事带来的巨大影响力,玉山镇政府和磐安县文广旅体局就在谋划着利用现有的玉山自行车公园,以及一条为省运会自行车赛事而建的“中国最美的山地自行车赛道”,引进打造更多自行车赛事,已经敲定的有浙江省青少年山地自行车锦标赛以及一些协会的赛事。
省运会自行车比赛期间,省内各支车队吃住都在当地的农家乐。长达一两个月的备战训练,车队的教练员、比赛的裁判员和当地官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比赛结束后,当地官员趁热打铁,发动这些体育界人士,推介玉山当地的自行车比赛硬件环境,蹭了一波热度,打响了知名度。
醉翁之意不在酒。举办体育赛事就是“酒”,拉动当地经济才是“醉翁之意”。玉山镇政府以“赛”为媒,做好“体育+ ”文章,着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引导当地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增加村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省运山地自行车赛期间,各地参赛队员纷纷来到玉山进行训练,使得向头、陈界、玉峰等村农家乐爆满,连带村民自家种的农产品也销售火爆。去年,当地的农家乐经济较前年增长40%。更别提借举办赛事的机会,当地进行了道路“白改黑”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在体育搭好的台子上,好好唱了一出经济戏。
有时不能只唱经济戏
经济作为主角似乎不该老是蹭文化、体育搭的戏台,但有时候不能只唱经济戏,只算经济账。
作为生意人,这几年,陈雨芬一直在做“亏本生意”。坐落在古茶场的磐安古茶园,目前有16000多株古茶树,树龄一般都在150年以上,以三四百年的古茶树为主。据玉古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陈雨芬介绍,一株“茶王”一株“茶后”都有1200年树龄。
为了这个古茶园,陈雨芬和丈夫已经前后投进去一亿多元资金,为了收购古茶树,他们还卖掉了杭州的两套房子。
2011年,陈雨芬第一次接触到古茶树,是去广东梅州旅游,当地因为上马风电项目,要把几株古茶树砍掉。他们花26万元买下了8株古茶树并寄养在当地。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几年下来,他们靠着自己的园林绿化公司的产出,从各种项目“口中”,抢救下了近两万株古茶树。
去年遭逢罕见的旱情,古茶园的古茶树却只晒死了几株。这要归功于公司的养护团队。公司从当地玉峰村聘请了三四十名农民,经过培训后,专门负责古茶树的种植和后期养护,甚至还组建了一个五人捉虫团队。包括古茶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司从当地农村共聘用了六七十人,这些人大多五六十岁。有的属于长期聘用,每年能有七八万元收入;有的则是短期零工,有活时每天一两百元收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有的老人说,这里活多,可以做一辈子了。
在该公司的远期规划中,这一万多株古茶树,将成为一笔丰厚的财富,留给子孙后代,留给玉山当地,和古茶场一样,成为当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任何一份遗产,物质也好,非物质也好,都是前人当时的家产。在长远眼光的规划下,才造福后人,成为遗产。现在的人,又能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呢?几百年后,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后人还是只能记住赶茶场、迎大旗吗?
❖转自《金华日报》2023年2月10日 A12版,记者曹晓恒 余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