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县】双峰乡:魂牵梦萦话大皿

2月2日,磐安双峰乡大皿村锣鼓唢呐惊天动地,先锋号角响彻云霄。一个直径10多米用烧红的木炭叠成的大火坛,火坛中心温度高达700多摄氏度,一群赤膊赤脚、围着兽皮状腰裙的彪形大汉,飞快冲进烈焰,踏火起舞。顷刻,火花四溅,烈焰飞舞,上千观众的掌声、呐喊声、尖叫声此起彼伏。这里演绎的就是独具特色的“炼火”。

“炼火”是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极具神秘文化色彩和浓厚地方特色。大皿是“炼火”的发源地,至今保持着最传统的模样。

大皿古称皿川,方圆40多平方公里,至今已有1170年历史。大皿村的正前方有双峰对峙,山下有常年川流不息、清澈见底的一湾皿溪,整个村庄沿皿溪两侧、以东西走向分布。皿溪不宽,南北10余米,却有12座不同形状的古桥连接两岸,形成“一水横穿、两山对峙、六区共辉”的古村落棋盘式格局,素有“江南小凤凰”“小杭州”之称。

大皿是中国羊氏文化研究会命名的“中华羊氏第一村”,是皿川羊氏集聚地,全村近4000人口,95%左右姓羊。

大皿羊氏,是汉末羊续、羊祜后裔。

始祖羊愔,唐武宗侍御史羊鹗之三子,祖籍山东泰安。曾任嘉州(今四川夹江)县尉,因遭杨弁之乱,弃官游历山水,喜爱皿川“灵秀之气,钟灵靡穷”之地,在此隐居。羊愔性唯沉静,薄于世荣,雅尚逍遥,食蕈而不进五谷,游无踪,后食菇成仙,人们尊其为“菇仙”或“菇祖”。

羊氏族人以“一门九太守”“九世清德”“清廉为官”著称,有“三国名将羊祜”“江南菇仙羊愔”“南阳悬鱼太守羊续”“长沙太守羊药”“南宋大儒羊永德”“处州府判羊同生”“抗清义士羊吉”等,羊祜遗有《诫子书》传世。羊氏传有“谦益、有孚、师俭、诒勤、悬规、植矩”十二字家风家训。羊氏族人生息于皿川,繁衍出江南一支重要的羊氏分支,人才辈出、代出忠良。

2016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连续两天推出《浙江磐安羊氏:清德为本 以廉传家》《浙江磐安羊氏——训子孙以孝悌忠信 肃家政以敬慎勤俭》的专题片,用10个章节介绍了磐安羊氏的传统家风、祖先的优秀和清廉,使大皿这个散落在磐安秀丽山水间的珠宝,再次熠熠生辉。

大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内古建筑鳞次栉比,保留完好的有20余处,其中有不少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清道光十五年建的清德堂,有明朝万历年间建的进士牌坊和清嘉庆四年建的节孝牌坊,有九思堂、胡公堂、登科第等传统民居建筑,有“前园三层楼”“其祥三层楼”“赵仲苏旧居”“进士台门里民居”等名人故居。这些古民居多为三合院、四合院,设计精巧,因地就势,形成今日大皿之古村风貌。

近年来,双峰乡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全力打造“江南古村、风情大皿、念想双峰”的旅游风情小镇,全力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大皿水街”形象,开启乡村共富之旅。

第一次从父亲嘴里听到大皿两个字,大概是1974年。得知世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大皿,是祖先生活的地方,那里有老辈人叶落归根的印记,有父亲魂牵梦萦的宗亲,是值得父亲和我们骄傲的故土。

这种故土情怀魂牵梦萦,2000年大皿羊氏修建家谱,老家的宗亲通过各种渠道找到生活在永康的父亲,从此,我们与大皿才有了亲密互动。而村里有大事小事需要资助,不管是修家谱还是救病人,父亲都慷慨解囊。2020年8月4日,台风“黑格比”在大皿肆虐,山洪淹没了村落,90余座民房倒塌,多座古桥损毁。父亲从电视里看到灾情,心急如焚,他让我们购置了2500公斤大米、350公斤油、100箱牛奶、100箱方便面和100箱饼干,第二天,85岁的父亲亲自带着我们往返200多公里,把切切思乡之情融入满满爱心,送到故乡大皿。

乐善好施、与人为善是大皿羊氏一贯奉行的传统,也自然成了我们的“传家宝”。

父亲平时非常节约,菜汤冷饭都不肯倒掉,有时我们为健康着想,把剩菜剩饭偷偷倒掉,老爸知道后都会心疼不已。但凡有天灾人祸,有老弱病残需要接济,父亲就慷慨解囊从不含糊。老爸曾将我们子女孝敬他老人家的钱全部捐给因贫困上不了学的大学生。我们5个兄弟姐妹,耳濡目染,扶贫济困同样成了我们的习惯。

我们5个兄弟姐妹在工作和事业上稍有建树之后,父亲常常会用祖先的故事敲打和勉励我们,还常常跟我们讲“南阳悬鱼太守羊续”的故事。他说:“我们祖先的官做得比你们大得多,但从来不贪不要。有一个做南阳太守,却不收别人送来的一条鱼。他把送来的鱼挂在梁上不吃,用来教育送鱼的人,使他们不敢再送东西。”父亲常说,有机会为百姓实实在在做点事,才是最大的财富。

这也许是大皿祖先将“谦益、有孚、师俭、诒勤、悬规、植矩”十二字家风家训刻在骨子里的传承,这也是大皿这美丽家乡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转自《金华日报》2023年3月14日 A8版,羊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