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八十五年前,一场隆重的追悼会在酒坊巷举行

“你是黑夜的明灯,你怒吼着号召奴隶们斗争;你用自己的心血,写着为民族解放自由而战!从书房到前线,从理论到实践,你生在斗争中,你死在抗战的前面。你虽没有看见光明的实现,可是,请安息吧!奴隶们在努力翻身,誓争取胜利的明天!”

1938年3月1日,国民革命军第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在金华酒坊巷的真神堂里举行一场隆重的追悼大会。这个活动得到了张发奎总司令、黄绍竑省长以及董必武、郭沫若、沈钧儒、邹韬奋和江浙许多社会名流的支持和赞助。第八集团军官兵、战地服务队全体同志以及各党派、江浙许多学校、团体代表和各阶层人士送来挽联、花圈、祭文,参加悼念的代表把教堂挤得水泄不通。肃穆中,人们面对他的遗像唱起这首挽歌,低沉的哀乐在空中回响……

自《东南日报》发布逝者的消息后,全国不少地方也纷纷举行追悼会。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武汉)发行的唯一党报《新华日报》刊载了逝者的传记,并发了追悼专号。武汉各界在汉口商会大礼堂也隆重举行追悼大会。会场上陈列了他的四十四种著作,摆满了挽联、挽幛、花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送的挽联上写着“哲人其萎”四个大字。董必武、沈钧儒、郭沫若等都参加了追悼会。备极哀荣。


钱亦石

逝者是谁?钱亦石。

钱亦石,何许人也?

他是共产党湖北党部早期创始人之一,国民革命军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少将大队长,著名的教育家、理论家、社会活动家,被董必武称为“红色理论家”“党内最优秀的教育家”。

钱亦石原名城,字介磐,笔名啸秋、石颠、巨涛、楚囚等,1889年出生于湖北咸宁县马桥镇钱家庄一个书香人家。

1916年,钱亦石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预科,后转入博物地学部学习。同时期的校友有英语部的陈潭秋、章伯钧,博物地学部的胡步蟾、辛树帜、嵇联晋等。自然科学的广阔天地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孜孜不倦,潜心钻研。课余假日,常与同窗好友,或登蛇山,或远足郊外,采集和制作各种动植物、矿物标本。他还被选为武昌高师博物地学部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在五四运动中,与陈潭秋、胡步蟾等一起被推选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赴京请愿的九位学生代表之一。他主编的《崇实》杂志,和薛德焴、竺可桢教授编辑的《博物学会杂志》一起提倡科学,交流学术观点。

大学毕业后,钱亦石与董必武一起提倡职业教育、平民教育。1924年4月,经董必武、陈潭秋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即根据党的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协助董必武筹建国民党湖北临时党部,任宣传部主任,主办《武汉评论》。他和董必武、陈潭秋一起,以武昌高师和附属中小学为阵地,开展革命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共产党、共青团组织。莫斯科中山大学成立后,钱亦石根据党的指示,选派胡彦彬、伍修权等11名进步学生前往苏联学习,为革命培养干部。

北伐战争中,钱亦石组织民众,支援前线,瓦解敌军,慰劳将士,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城。他负责起草了《湖北目前最低纲领》十一条等政治纲领。

1928年1月,钱亦石赴日本,与杨贤江、董必武等领导东京留学生的共产党秘密组织;8月,钱亦石和董必武转往苏联莫斯科,在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同班的有何叔衡、吴玉章、林伯渠、叶剑英等人。1930年,钱亦石回国,按中共中央上海局宣传部指示,开始从事翻译著述工作。后被上海法政学院和暨南大学聘为教授,他和茅盾、陶行知、邹韬奋等人编辑《中国的一日》丛书。这期间,他还和周扬、阳翰笙、夏衍等领导了上海文化界党的秘密组织工作。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成员、苏联之友社党团书记,还与邹韬奋等人组织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西安事变后,钱亦石以治病为名,再次赴日本,为建立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宣传工作。

钱亦石是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之一。当国民党政府逮捕沈钧儒、邹韬奋、沙千里、李公朴、史良、章乃器、王造时“七君子”时,他四处奔走,进行营救,直到“七君子”被释放出狱。

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决定以钱亦石为队长,在上海组成大型的文化政治工作机构——战地服务队,并由郭沫若介绍到第八集团军,任战地服务队少将大队长。

1937年9月25日,他率领全体队员到第八集团军司令部报到。钱亦石表示:“我们誓死努力工作,直到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钱亦石亲自作《战地服务队队歌》歌词,并由作曲家孙慎配曲:“脱掉长衫,同赴战地,一面唤起民众,一面教育自己。我们愿在枪林弹雨中,把身体炼成铁,把意志炼成钢,把大家炼成分不开的集体,以热诚励士气,以鲜血染征衣。努力!努力!动员全国同胞,争取抗战到底!努力!努力!动员全国同胞,争取抗战到底!”

钱亦石率领一批作家、音乐家、戏剧家组成战地服务队。当日寇铁蹄不断入侵,杭州失守,战地服务队移至金华。

战地服务队驻地在金华中学(侍王府)。他们在敌机轰炸的情况下,协助县长王力航,维持恢复社会秩序;帮助组织和完善各种救亡团体、工会、妇女协会;支持《浙江潮》《战时青年》等杂志的出版和积极为报刊撰稿;举行漫画展览,组织歌咏队,努力创作节目,在长乐戏院、真神堂等地举行大型公演;帮助成立“民众剧团”“儿童剧团”,办夜校;还组织工作队、宣传队到后城里、王坦、曹宅、岭下朱、安地等地宣传抗日,帮助农民组织春耕互助会,发展恢复生产等。

钱亦石在战地服务队中,建立了秘密党支部。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从全队的工作计划,到队员的个人生活,从文字宣传,到调查资料的整理,都一一参加和关注。他先患疟疾,随之又染伤寒,病情加重,司令部批准他到上海治疗。但紧接着形势骤变,上海沦陷,他人在医院里,关心的仍是金华战地服务大队有关工作安排。终因积劳太甚,心力交瘁,病情严重,不幸于1938年1月29日病逝,时年49岁。

噩耗传到金华,人们都悲痛不已。第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决定在酒坊巷真神堂举行隆重追悼会,悼念这位抗日先驱。钱亦石的挚友,老同学胡步蟾、闻人权等,一早从离城30里的金华中学临时校址澧浦赶来参加。

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的祭文,深深悲痛,切切情意,感人至深,读来令人洒泪:“呜呼亦石,奈何遽逝?敌焰方张,国难未已!八一三后,子驻浦东,子从沪来,吐气如虹;谓求胜利,惟合军民。战地服务,招集同仁。事无大小,凡百躬亲,积劳成疾,以殒厥身……呜呼亦石,子其安息,子有同僚,继子努力。子虽尤似,誓雪国耻,歼彼丑虏,不尽不止。呜呼亦石,子竟逝矣!知古贤哲,莫不如此,文章长存,精神不死!”

随着时局变化,不久,第八集团军司令部战地服务队奉令离开金华,开赴萍乡,接着转赴武汉,参加武汉会战。

也许,说起钱亦石这位革命先烈,人们还不熟悉。说起他的女婿,你一定不陌生,他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那首跨越时空回响的挽歌正是冼星海谱写的。据说,钱韵玲去冼星海处拿乐谱,冼星海才知道她是钱亦石的女儿,而这竟成了他成为钱家女婿的缘分。

85年前,酒坊巷一曲挽歌超越时空仍在回响:“你是黑夜的明灯,你怒吼着号召奴隶们斗争;你用自己的心血,写着为民族解放自由而战!……”

转自《金华日报》2023年3月14日 A7版,胡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