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江南第一路”:黄金时代的风光往事

1989年,遥望金华宾馆 徐军/摄 1989年3月,国贸宾馆建设工地 洪兵/摄 1994年,双溪西路江南商场 徐军/摄


一座城市

在日日夜夜的步履中成熟起来

城里的人

在这里出生

在这里成长

10年、20年、30年、40年

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

从无到有,从疏离到熟悉

从年轻到老迈,从黑白到彩色

一张张老照片

记录着这些生命的鲜活存在

与精神的灵性飞动

从今天起,本报联合金华日报微信公众号策划推出《老照片里的金华故事》系列报道。

老照片里,我们的城市说话、做梦、呼吸、歌唱,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人在城中,城因人兴,这里有你我共同的回忆,有城市的脉动与声音。

第一期,我们走进即将征迁的双溪西路片区。

在不少“老金华”的记忆里,双溪西路是一条“出城”的公路。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城南大桥的建成,330国道第一次外迁,公路移向龙渎河以南,后来改造成了双溪西路。

彼时的江南片区,只有一望无际的荒凉滩涂和农田,双溪西路是江南建成最早的东西向主干道,因此被人们亲切地喊作“江南第一路”。

金华一中教师陈怡家里,收藏着一张1990年的金华市区地图,如果在上面从南到北、由西向东仔细描摹,你会发现,旧地图的道路网格构筑起金华城生长的共同记忆——

当时的双溪西路虽然还是金华城区的最南端,但金华市青少年宫、金华宾馆、金华市第八中学和中医总院(金华市中医医院)等地标已在地图上占据了身位,初现如今双溪西路的雏形。随着双溪西路的拓宽、延伸,八一南街、环城南路等主次干道的打通,原本只存在于金华开发区宣传手册上的宏伟蓝图,正一一成为现实。


从“一穷二白”到“黄金时代”新生一角的市场崛起

双溪西路的大动脉上,不得不提一条毛细血管般的小路——下官桥路。吴祝金和丈夫老曹的小店,在这里静静守望了十几年。

“上世纪80年代,我就从金东区的曹宅来金华市区打工了,当时双溪西路这片像样点的建筑只有金华宾馆,剩下基本是成片的茭白田。”当时 “一穷二白”的江南给初进城的老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命运从此和双溪西路牵连,自己也成为城市新生的亲历者。

“我是做木工的,晚上五百滩那边要招人打零工,还会去通宵干活。”老曹说,“那时从江北到江南只能从龙渎河下面穿过来,下大雨水位涨了就过不来了,周围的路都是很差的黄泥路,穿上套鞋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的。”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公交车只有很少几班,坐一次5分钱,江这头唯一成型的双溪西路因此承载着主要的交通需求,熙熙攘攘。

金华日报资深摄影记者洪兵的硬盘里,珍藏着许多城市老照片。说起双溪西路,他对一段趣事记忆犹新。“双溪西路在建设初期就规划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这在当初是很稀奇的事,社会上也有质疑声:路需要修得这么宽吗?往后会有那么多车吗?”而今想来,不得不佩服城市设计师的远见。

回望双溪西路的大事记时间轴,1986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同意市区主要向婺江以南发展。自此,江南区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和崛起。

1988年1月,金华市中医医院江南新院区建成开诊;1990年,市青少年宫、金华市果菜批发交易市场建成运行;1992年6月,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管委会办公大楼就坐落在双溪西路上。

和它同一天成立的还有位于下官桥的金华农贸市场(以下简称老农贸)。这个一开始不过是由简易棚子搭建的露天市场,随着江南城市发展区位优势的显现,人气日涨,范围也不断扩大。

老农贸第一批经营户成永柏在之前的媒体采访里描绘过当年老农贸的盛况。他说,当时,到市场里进货,“开车没有半小时是进不来的”。而摊位的价格也从最早的200元逐年翻番,1996年开始招投标后达到2000元一个摊位。

见证过市场辉煌的还有附近下官桥社区的居民——当时这里还叫做五里牌楼自然村,年过七旬的郑小奶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她印象里双溪西路的繁华起点,还要从当时村里的自建房说起。“我们住的自建房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已经算当时江南比较好的房子了。”随着老农贸的市场推进,人口、商户的聚集为周边村民的生活改善提供了催化剂。“村里闲置的房屋基本是整层租去当仓库的,像我们的房子一个月租金能达到20元,这在当时差不多是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说起这段历史,村民老陈津津乐道于细节。“当时的双溪西路就这么短短一段,从金华宾馆的路口到河盘桥左右,五里牌楼属于红旗大队,附近是棉纺厂、漂染厂……”

老陈说,金华宾馆是当时江南区块最具标志性的高级建筑。金华最早的8路公交车最初就是从山嘴头开内环线,经过公交总公司、金华宾馆两个站点。可以说,双溪西路这短短几百米,正是婺江南岸开启“黄金时代”的微小切片。


“第一家园林式高标准酒店”一座宾馆开辟划时代的新门面

要聊双溪西路的往事,不得不谈金华宾馆。它的故事就从这张拍摄于1989年的老照片(上图一)说起。

摄影师徐军把它取名为《遥望金华宾馆》。照片里,穿着“的确良”衬衫的男女面朝婺江,坐在五百滩的竹架上闲聊远眺,江对岸正是5岁的金华宾馆。

“那年发大水,附近居民坐着看水,我就以他们为前景拍下了金华宾馆。”在徐军印象里,上世纪80年代中期,金华宾馆横空出世,以“金华市第一家园林式高标准酒店”屹立于双溪西路101号。绿树掩映、白墙黛瓦,飞檐翘角,霓虹环绕,雾漫江上时,颇具世外桃源意蕴。

在金华宾馆办公的金华市旅行社协会会长陈建国,见证了这家传奇宾馆从无到有。1958年出生在汪家店村的陈建国还能想起,童年时的自己,每到夏天都要去西市街第二百货门口的冷饮店捡西瓜皮喂猪。“上世纪70年代初,我不过10来岁,双溪西路这一带的乡间丘陵起伏,甚至还能听见狼叫声。”

金华宾馆(前身是金华地区第三招待所)的建成,为江南一带输入了新鲜血液。作为金华市区首家三星级酒店,它就像“金华的新门面”。上世纪90年代,到企业大厦吃广式早茶,或是到金华宾馆吃自助餐,成了金华人的餐饮新时尚。

在百度搜索栏中输入“金华宾馆”,“@陈家村夜话”的一篇文章写下了作者与金华宾馆的点滴回忆。在他印象里,金华宾馆客房设施设备齐全,中央空调吹得各方来宾四季如春,环境中总有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且夹着喜洋洋、甜丝丝、文绉绉、软绵绵的气息”。

“金华宾馆首开夜宵场不久,我跟着几个朋友深夜去凑热闹,忽然食客中一阵骚动,抬头正看见姜昆步履缓慢左顾右盼,他的旁边走着殷秀梅等名人。原来,他们当晚在金演出结束后也来到这里……”

如今的金华宾馆早已不是宾馆,但它还在公交车的报站里、市民的习惯称谓里,而金华宾馆培养出来的不少酒店管理人才仍活跃在金华的酒店餐饮行业中,成为中坚力量。


“走,吃煲去”人间烟火凝聚成金华味道

高畈街煲庄一条街是双溪西路片区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住在周边的居民、热腾腾的金华煲掌勺人,还有从金华各县市甚至外地赶来吃煲的食客,都有发言权。华灯初上,独属金华煲的夜生活就开始了。

80后东阳人吕晨飞从小学到初中,每月都要来金华的亲戚家玩,高畈街是他们下馆子最常去的地方。金华煲的品种很多,筒骨煲、乌鱼煲、老鸭煲、土鸡煲、牛杂煲……他们从露天占道的砂锅煲,吃到有包间的不锈钢盆煲,从街头吃到街尾。“这是金华人自己的特色,全国独一无二。于我而言,高畈街吃煲记录的是一段青春印记。”

同样留下回忆的还有壹辉煲庄的店主倪壹辉与妻子吴淑鸾。几番易址,两人入金华煲这一行已经30个年头,而高畈街就是他们事业、婚姻开始的地方。

1994年,还是男女朋友关系的两人才25岁,刚经历下岗的他们在朋友的建议下,来到高畈街摆起了路边摊,几张中间挖空的矮方桌,生几个煤饼炉,卖起了砂锅筒骨煲。“当时金华开发区成立不久,正是大发展的黄金期,城市发展快,外来客商和务工人员很多。渐渐地,金华煲从单一的筒骨煲,衍生出越来越多融合口味的品种。”

盛夏的夜晚,人们坐在屋檐下,吹着弄堂风,来一碟花生米,光着膀子,流着大汗,喝着冰镇啤酒,啃着骨头,生意很好。

半年后,两人领证结婚,在附近一户村民家以100元每月的价格租下一间房子,屋里没有多余的家具,铺上一块木板就是床。

又一个半年,这条路上开店的人越来越多,夫妻俩的路边摊站稳了脚跟,索性租下一间店面,挂上“倪氏煲庄”的招牌正式开店。

从下午一两点到次日凌晨5点,一年辛苦下来能赚四五万元。连他们自己也没想到,不过三四年工夫,就在金华市区买了房。

“卖的是西关啤酒厂产的天牌啤酒,一箱24瓶,生意好时一晚上能卖好几十箱。后来,啤酒厂出资搞活动,在街上搭起蒙古包,红红的连成一片,看起来好不热闹。”

倪壹辉回忆,餐饮业的兴盛让高畈街一带的房租水涨船高,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间店面房的租金就要5000元/年。即便如此,好生意仍让金华煲同行们蜂拥而至,最热闹时一条街上开出了20多家煲庄,集聚效应让高畈街成为金华吃煲的首选地。

食客络绎不绝,随之而来的还有唱歌、卖花、卖水果的卖艺人、小商贩,歌声、笑声、吆喝声与人们划拳喝酒的喧闹声此起彼伏。

煲庄的烟火气升腾起来,弥漫人间。


“希望在他们身上”城市的光合作用和有机更新

此次划入征迁红线范围的居民住宅是江南最早的一片住宅区,像汪姜路一带的化工厂宿舍、汤齿宿舍等已有近40年历史。

春日午后,老邻居们同往常一样搬两张小桌子,聚在一起打牌聊天。说到征迁,有人已在别处物色好了新房,但更多人还是希望能在重建后住回老地方。

“这一带住的多是老年人,一住大半辈子,有感情了。”82岁的化工厂退休职工胡爷爷说,人老了就爱回忆,“想当年,院里这棵樟树只有手臂粗,现在都有四层楼那么高了;想当年,我们的房子一室两厅,上海亲戚来了都羡慕……”

“想当年”终将成为过去,而城市需要不断进行光合作用。当听到放学回家的小孙女背着书包一路奔跑的声音,胡爷爷的眼神从老屋转向孙女,顿了顿说:“希望在他们身上。”

城市在加速蜕变,居住空间和功能需求的变化,推进着城市拆除、重组、配套规划的步伐。回溯双溪西路这条风光路,仿佛一卷胶片倒流,无缝对接着婺江两岸,一座城市资源、产业、人流的双向拉动。

就像金华开发区江南街道社区建设指导中心副主任李胜所说,这次的征迁工程是重任,也是一次巨大的机遇。“老旧居民区的很多设施功能已经跟不上现代城市的居住需求,双溪西路的征迁工程是金华城区的又一次有机更新,也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味的需要。”

弹指40年,从“群马拉车”的江南开发起点,到“内畅外联、立体互通”的城市路网框架,这不仅是一条城市主干道的变迁,也承载着金华未来的雄心壮志。

转自《金华晚报》2023年3月13日 04、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