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婺城区雅畈镇石楠塘村石构建筑群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这是西方人对于石构建筑的崇拜,他们认为石头坚固永恒,更适合作为“神灵的居所”。中国古代却用木构架来实现建筑空间的设计,阴阳五行学认为“木为阳,石为阴”,木象征生命的力量,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无论是庄严的宫殿、神秘的寺观,还是纯朴的民居、活泼的园林,巧思奇想的工匠都能用木头来实现这些千变万化的功能需求。当然也有一些特例,用坚固耐久、不惧水火的砖石替代木材,用仿木构造与榫卯结构完成整个上栋下宇的营造,这样不失轻柔舒展的“东方气质”,甚至还注入了刚柔并济的力量之美。婺城区雅畈镇石楠塘村的“一祠一坊一庙”就是很好的一组案例,它们取材于附近寿溪村石宕,鬼斧神工变华构,在木作建筑出类拔萃的浙中地区特立独行。


熙熙融融“永清祠”


永清祠即永清徐氏宗祠,又名崇恩堂、敬爱堂,该建筑是包括石楠塘村在内的周边12个徐氏同宗村落的总祠,其祖“同居九世、聚口八百”,可见家族和睦,源远流长。《永清徐氏家谱》记载宗祠始建于元末,火毁后在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筑石重建,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主体建筑又有重建与重修,现存建筑为明清两朝混搭风格。

徐氏宗祠临武义江永清古码头而建,坐西朝东,三进两天井,每进五开间,主轴线上依次为照壁、门厅、享堂、寝室,以及前后天井的两侧偏厅,形成七厅27间的格局,占地面积达千余平方米。建筑整体受力构件均以石材为主,仅部分檩椽采用木质。门厅设门楼,明间辟八字门,重檐庑殿顶,左右设抱鼓石,内部结构明、次间为抬梁式,八架前单步后双步用四柱,梢间穿斗式。享堂即正厅,用于祭祖活动与宗族议事,明间前设三级垂带踏跺,内部结构明、次间抬梁式,九架前后双步用四柱,单步梁用鸱鱼状,梢间混合式,前檐檩下皮有“双狮戏球”等浮雕,其中月梁形制、梁柱与梁檩节点多体现明末特征。寝室即后厅,内部结构分心造,明、次间均为混合式,八架前廊后单步用五柱,梢间穿斗式,前廊宽敞,用覆水椽做法,廊后置石质供案、香炉与烛台,靠墙设神龛,是宗祠祭祀的核心区域。四座侧厅均面阔三间,抬梁式结构,通檐五架用二柱。

徐氏宗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隐作陶质梁架和清水磨砖的山墙做法。它使原本紧靠山面的梁柱可免遭虫蚁与潮气侵蚀,同时又形成厚重的承重墙。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木构架“墙倒屋不塌”的受力体系。山墙不仅分担起屋顶的重力,又可抵抗洪水的冲击,墙面凹凸有致的立体造型还丰富了视觉效果。可见婺派建筑的工匠在长期实践中曾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徐氏宗祠年代可考、格局完整、工艺精湛,无论在堪舆学、材料学和民俗学上都有较高的学术地位,2019 年10月7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忠孝传家“旌节坊”

由牌坊上的题记可见,该建筑是清乾隆六年(1741)“为故民徐际兆妻申氏立”的旌节牌坊,它是朝廷为表彰申氏遵从礼教、操守高洁而敕建。相传徐际兆本人也是一位“道德楷模”,乐善好施的他曾买下钱塘江沿途的粮食救济灾民无数,他的义举受到朝廷的恩赐,获得一个司粮吏的官职,后来粮仓不幸火焚遭革职,或许人生打击太大而英年早逝。此后,其妻申氏恪守贞节,侍奉公婆,尽孝终身,被破格封为诰命夫人。

申氏旌节坊坐北朝南,通高八米有余,仿木石构,四柱三间五楼式,歇山顶,正楼饰宝葫,每层屋脊饰鱼龙吻兽。明间正楼、左右夹楼与次间各用两攒四跳偷心斗栱,层层叠加,古风盎然。正楼正中竖匾前后各阳刻“圣旨”与“恩荣”,浮雕二升龙装饰。四根石柱为抹角方柱,柱子前后用夹柱石,雕刻鸱鱼喷水图案,柱基为须弥座。明间大小额枋雕刻建坊题注,花枋浮雕鹤翔云间、鸭游水上,分别寓意祥瑞延年、科举中甲,龙门枋高浮雕双狮戏球,寓意事事如意、生生不息。次间额枋雕刻麒麟献宝、海马天禄、一鹭莲升、凤穿牡丹、锦鸡戏菊等图案,“雕必有意,意必吉祥”。

申氏旌节坊是宣扬封建礼教的实物例证,又是一件美轮美奂的石雕艺术品,在金华现存明清石牌坊中属上乘之作,1996年12月28日被公布为金华县级文保单位。


诸神赐福“本保殿”

这座小小的庙宇是集本保神、土地神和五谷神等众神于一殿的庇佑之所,祈求一方平安。始建年代不详,但在明间内额枋的底皮发现题刻“昔大明隆庆壬申岁季冬庚申重建,西大路徐永昱妻王氏喜捨石楣祈圣力福有所归”,明间东后檐柱身题刻“大清雍正庚戌年菊月上浣之吉”,明间前檐额枋题刻“大清嘉庆庚辰年九月,石南(原文如此)塘保徐宏文喜助”,从这些题记中获悉,本保殿重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后檐与前檐又于清雍正八年(1730)、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做过维修,但主要梁柱从细节做法分析还是明代原构。

本保殿建在村东北风水上佳的殿山顶,为三开间单体建筑,占地面积仅一百平方米,前檐明间设门,不开窗洞。内部梁架明间抬梁式,八架前单步后双步用四柱,次间山墙后期已改。五架月梁下石雕四只栩栩如生的人物雀替,看服饰装扮应为轿夫形象。他们手托石梁,踱步前行,表现出护送本保老爷出巡的场景。这着实是一种妙趣横生的设计手法,类似展现力量之美的雕塑常见于唐宋佛教建筑须弥座上的“托举力士”。另外四只雀替做鸱鱼喷水状,是明代同期木构中的常见题材。

本保是浙中地区除“三佛五侯”外宗教建筑最常见的主神,这座本保殿主神上的内额枋雕刻了整面的双龙戏珠,这又暗合了浙中地区本保文化与龙王信仰的关系。本保殿虽是一类貌不惊人的乡土建筑,但这一座不可小觑,除了难能可贵的石梁架本身外,还保留了丰富的石刻题记,有年号、地名、人名和事件,历史信息如此丰富的古建筑本体在金华应该屈指可数了,近日已入选金华市区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

石楠塘村这组顽石化身的建筑群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依旧岿然屹立,它们也是一部不朽的史书,默默诉说着武义江畔的流年往事。

转自《金华日报》2023年3月21日 A7版,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