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武力:充分发挥当代史志的“资政育人”功能

“创新性继承、创造性发展,使得新中国的史志研究和编撰同步进行,共同发挥着‘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3月2日开幕的首届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武力如是说。当天,武力带来一场题为《充分发挥当代史志的“资政育人”功能》的演讲。


▲武力。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武力首先介绍了新中国史志研究编撰同步的特点,他表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就是重视写史和修志,“在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时代,或者说古代社会,逐步形成了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的多层次记述体系,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史的最重大贡献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旧志有8000多种,10余万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研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中国继承和创新发展了这个优秀传统文化。”武力说,继承是指修治工作受到高度重视、成果突出,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就高度重视修志,至今已经完成两轮修志;创新,则是打破过去隔代修史、当代修志的传统,当代史受到高度重视。

以自己所在的单位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为例,武力介绍,1990年中央专门成立了当代所,职责就是研究、编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91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去年12月8日,学会成立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学会的工作,鼓励学会进一步做好新中国史的研究、宣传,发挥历史学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

“这种创新性继承、创造性发展,使得新中国的史志研究和编撰同步进行,共同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共同发挥作用,今天完全可以说,史志一家,功能互补。”武力强调,志书在存史资政育人功能的发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的魅力在于细节,在于丰富多彩。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发展非常不平衡,这都使得各地在地理条件、经济社会文化等呈现出多样性和特点。存史意味着要为当代史的研究、编撰准备丰富材料;资政则必须了解国情、地情、基层民情等,志书工作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调动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离不开对差异性的把握;育人功能要求我们既要有宏大视野,也必须了解身边的实际情况。”

武力指出,当前修志工作的难度在增加。这是因为随着第三轮修志的开始,中国和世界都正在发生了急剧并重大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样性、越来越复杂。首先从外部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不确定性增加,这势必影响国内,对修志中准确全面把握问题提出挑战;其次,从国内来说,随着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后期,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人口结构到社会结构,从信息化到文化新业态,都将发生急剧和前所未有的变化,方志怎样准确、全面记载这种变化,难度在增加。

如何应对挑战?武力建议,要起到资政的作用,志书工作必须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必须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转自“重庆日报”客户端,赵欣 齐岚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