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九年(1349),因危素举荐,元顺帝召宋濂为翰林编修,宋濂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
宋濂是婺州一介平民,何以有通天的本事,使得远在大都的朝廷会授予他翰林编修官的职位呢?这要从他的老师黄溍以及其僚友危素说起。
黄溍(1277~1357), 浙江义乌人,字文晋、晋卿。是元朝正式实行科举后的第一届进士,在元朝有相当高的声望。
至正三年(1343),朝廷命修辽、宋、金三史,朝廷命下,新任命黄溍为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缝事,进阶中奉大夫。至正八年(1348),黄溍升翰林侍讲学士。宋濂作为黄溍的得意门生,黄溍自然会在翰林院的僚友中提起他,并把宋濂的文章拿给他们传阅,而危素正是朝廷中读到宋濂并喜欢其文章的一个。
危素,字太朴,号云林,江西金溪人,是“元诗四大家”之一范梈的学生。由于黄溍与危素一道编《本朝后妃功臣传》,故危素从黄溍处得以了解宋濂的为人和为文。危素又从黄溍处得知,宋濂也是柳贯的学生,而柳贯与危素交情甚笃。当时编纂辽、宋、金三史,工程浩大,人手紧缺,翰林院诸编纂人员都负有举荐人才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危素决定向朝廷举荐这位难得的人才。宋濂在为危素撰的《神道碑》中说:“在前朝时,欲尉荐入史馆。”
翰林编修官的品阶虽然不太高,只有正八品,但是,由于供职的翰林院是全国最高的学术和文化机构,故备受读书人的尊崇。这一官职,就是长期在地方上担任过官职的进士,也不一定能获得。宋濂既不是进士,又没有担任过地方的行政官职,一步就登上了这一显位,真可谓是绝无仅有的殊荣!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宋濂却拒绝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宋濂竟作出入仙华山为道士的举动,而且给自己取了元贞子的道士名字,署号仙华生、仙华道士。于是,讥笑、嘲讽接踵而来,甚至连宋濂的一些朋友也不理解他的行为。
宋濂的同门友戴良就是其中之一。戴良特意找到宋濂,劈头就问其中的原因,宋濂一口气说了“有大不可者一,决不能者四”共五条理由,说完还请戴良为他写一篇赠序,用来回应世人的嘲笑。
戴良在《送宋景濂入仙华山为道士序》中将宋濂对自己说的五条理由都写了出来:
昔人有以绅笏为柴栅,声名为缰锁者,余岂为是过激哉!顾将顺性而动,各趋所安耳。余之所安,乃在于山林而不在于朝市,使其以此而易彼,有大不可者一,决不能者四。余闻居人伦必以礼,处官府必以法,然自闲散以来,懒慢成癖,懒则与礼相违;慢则与法相背,违礼背法,世教之所不容,大不可者此也。又心不耐事,且惮作劳,酬答少顷,必熟睡尽日,神乃可复。而当官事丛杂,与夫造请迎将之不置,一不能也;啸歌林野,或立或行,起居无时,唯意之适,而欲拘之以佩服,守之以卒吏,使不得自纵,二不能也;凝坐移时,病如束湿,一饭之久,必四三起,当宾客满座,伊如木偶,仰不得动摇,三不能也;素不善作字,举笔就简,重若山岳,而往返书札,动盈几案,四不能也。以一不可之性而重之以四不能,自度卒难于用世,故舍之而遁。又闻道士遗言,吐纳修养可使久寿,故即其师而问焉。虽然,世之贤士大夫闻余之有是行也,必并起而嘲之。子知我者,何不赠之以言,使有以解彼之嘲,而且以卒余之志也。
戴良认为“道”有两种,一种是“尧、舜、周、孔之道”,一种是“老子之道”。前者得“圣人之用”,后者得“圣人之诲”。过去贺知章在荆川为道士,陈图南入嵩山为道士,都是欲得“圣人之诲”,而那时并没有议论他们的行为。言下之意,宋濂今天入仙华山为道士,也没有什么好议论的。其次,戴良是月泉书院山长,以他在文人中的威望,消除了社会上对宋濂的流言蜚语,也顶住了官府的责难问罪,使宋濂得以平安入山。
宋濂的另一位朋友刘基则不同了。刘基弱冠时患病,也曾羡慕老子的清静无为,想当道士,所以,当他听说宋濂入仙华山为道士,高兴得不得了,特赋诗为宋濂送行。他在《送龙门子入仙华山辞》中写道:
龙门先生既辞辟命,将去,入仙华山为道士,而达官有邀止之者。予弱冠婴疾,习懒不能事事,尝爱老氏清净,亦欲做道士,未遂。闻先生之言,则大喜,因歌以速其行。先生行,吾亦从此往矣。他日道成为列仙,无相忘也。
元至正十年(1350)二月十五日,宋濂刚携家自金华迁居孝门与郑义门之间的青萝山下,自此,宋濂谓自己为浦江人。为免受牵累,宋濂独自入仙华山西庵(一曰小龙门)为道士。
宋濂入仙华山为道士,实则归隐入山读书著书。最先写成的是《浦阳人物记》共二十九人、《萝山集》一百零九首;与戴良合编辑成《柳待制文集》《柳待制别集》各二十卷;作《书浦阳朱氏族谱序》《惠香寺新铸铜钟铭》《浦江县新建尉司记》《故集贤院大学士荣禄大夫致仕吴公(直方)行状》《龙渊义塾记》《松隐庵记》《思春辞》《燕书》四十篇《龙门子凝道记》《诸子辩》等等上百篇,为后来宋濂应诏入朝出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濂在仙华山入道期间,也经常下山办事、探访师友,现摘录几次如下:
一是至正十一年(1351)去义乌与华川书舍的同门友王祎一起拜访致仕回乡的老师黄溍,并写成《华川书舍记》;到东阳拜访致仕回乡的胡助,请其为《浦江渊颖吴先生(吴莱)文集》作序。
二是至正十二年(1352)义乌方景云将女儿姬许与宋濂次子璲(是年九岁),结为姻家。
三是元至正十四年(1354),宋濂在青萝山下新居再建前轩,曰“青萝山房”。
四是元至正十五年(1355)冬十月,宋濂应邀与友生攀登官岩山,俯瞰浦阳山水,并作《官岩院碑》,其中写道:
……天朗气清时,尝同二三子扪萝攀葛而上,俯瞰县北岩坑、仙华诸峰,如万马东行,或驻或跃。而浦阳江之水,蜿蜿蜒蜒,又如白龙南飞,一泻数十里,绕岩腹而去。周围原野,星罗棋布,诸池沼厕其中直小瓯耳。方呼酒放歌,天风自东北起,四山鳞甲,一时皆动,同游或战掉不能留,诚天地间胜绝之地也。
《光绪浦江县志稿》也记载了宋濂对仙华山的描述:
浦江壤地虽不越百里,仙华山拔地而起,奇形伟观,如旌旗,如宝莲花,如铁马临关,而大江之水又如白虬,蜿蜒斜络乎其前,实天地间秀绝之区也。
天地间胜绝之地,天地间秀绝之区,这是宋濂对浦江的赞美、溢美之词。
五是宋濂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初三与郑义门八世孙郑彦真一起,“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参照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雅集的做法,邀集贤达士人和东明精舍学生结伴同游。在玄麓山举办了浦江历史上第一次唱和活动。
其间,也有很多人慕名到仙华山小龙门求宋濂为师、作序的。如:至正十六年(1356)六月,应龙泉章溢到仙华山之求作《玉峰寺碑》;同年,金华人许元到仙华山龙门求宋濂为其《樗散杂言》作序;李耑到仙华山龙门拜宋濂为师。
直到元至正十八年(1358)三月,朱元璋攻取睦州(今建德、淳安一带)。宋濂遣家人入诸暨勾无山吴宗元、吴筠西家避兵乱,自己留在浦江静观其变。
六月十八日,朱元璋取浦江。八月取兰溪,十二月十九日攻取婺州(金华)。宋濂看到朱元璋军队纪律尚严明,对老百姓少有侵害,遂放宽了心,让家人回浦江青萝山房。自此,宋濂看到元廷大势已去,新的纪元即将诞生,自己的入道归隐生活宣告结束。
次年正月二十七日,朱元璋聘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同时聘任宋濂好友戴良为学正。一年后,朱元璋遣樊观携诏来婺州,诏宋濂与刘基(伯温)、章溢、叶琛等一起至应天(南京)。七月,授宋濂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授太子师,为皇太子朱标授经。宋濂迎来了辉煌人生。
❖转自《金华日报》2023年4月8日 A4版,何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