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金华一中和丽泽中学合作成立“金华市创新人才共育基地”。金华一中校长方家鸿表示,加强基础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是教育部门当前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此举旨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积极探索基础教育各学段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模式。
前不久,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楼伟民在全市教育大会上表示,金华市作为“双减”改革的先行示范地,是全国最早提出要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地市。全市各地各校要强化中小学校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
这是我市聚焦先行先试,推动教育综合改革走深走实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金华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有力统筹下,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打造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的总目标,拉高标杆、实干争先,全市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形成大抓教育、大兴教育、大办教育良好态势
一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2019年,市县两级都相继成立了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其中婺城区由区委书记、区长共同担任组长,东阳市、义乌市、浦江县由书记任组长,有力推进教育重大改革和重要工作落地。2022年,市县两级又成立了党委教育工委,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教育工委牵头抓总,各相关部门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
二是加快推进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建设。2004年8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金华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围绕打造“人文金华”的目标,加快推进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建设。2022年7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系统部署了“教育发展”“教育项目”“教育改革”“教育治理”“教育生态”五大“争先行动”,着力打造教育发展“领跑地”、教育项目“新高地”、教育改革“先行地”、教育生态“清新地”、教育人才“集聚地”等五个地,努力形成金职院成功升本等十大标志性成果,为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是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成果显著。2019—2022年,启动教育项目690个。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启动实施市区“百校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又启动了全市教育“三百工程”,计划到2026年,全市新(改、扩)建大中小学校(幼儿园)336所,计划总投资约650亿元,预计新增中小学学位约18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约4万个。
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形势持续向好
一是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实施“新建一批、治理一批、撤并一批、提升一批”补短提升行动,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从90%提升至95.62%,公办幼儿园招生覆盖面从23.3%提升至55.6%,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从56.18%提升至69.1%,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金华成为全省近3年学前教育进步最快的地市,东阳市、婺城区获得省政府督查正向激励。
二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公民同招”政策平稳落地。稳妥有序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不断推进新时代小学生评价改革,在298所小学开展“一校一册”综合素质评价,深化小学低段无纸化测试,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采取一所城区优质学校与一所城区薄弱学校、一所乡镇学校重组的“1+1+1”模式,组建“一校二区”或“一校多区”的教育共同体,实现全覆盖。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校比例提升至70%,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率达98.61%。
三是普通高中特色多元。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遴选金华一中等29所普通高中为市级分类办学改革试点。组建高考研究专家团队,做强金华十校联考等抱团研修机制,在“双减”大背景下,2022年高考仍取得重大突破,高考特殊控制线上线率列全省第一。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圆满完成18年“浙江和田高中班”项目,相关做法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
四是特殊教育普特融合。全面普及十五年特殊教育,残疾幼儿学前入园率达91%,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残疾少年高中段入学率达85%,均居全省前列。提升特殊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确保“一人一案”落实到位。推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随班就读向学前和高中段延伸,实现轻度残疾儿童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零拒绝”。
五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大会,出台《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化市域职教资源、产教融合、数字赋能、各类保障、考核机制等“五统筹”,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带动中职发展,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我市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全省10所一流技师学院中金华占4所,创建省级“双高”中职学校4所。2019年以来,中职学校参赛代表队在全国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中获12金、10银、4铜。
六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国家职业教育“双高计划”A档学校建设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浙江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更名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浙江金华科贸职业技术学院正式设立;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更名为金华开放大学;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正式揭牌;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揭牌并开工;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揭牌成立。
全面推进“4+4”国家、省级改革试点
2019年以来,承接了“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国教育现代化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全国教育行政执法项目改革试点”等4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双减”、学前教育改革、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改革实验区、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市等4项“省级”改革试点,各项改革有力有序推进,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2021年9月,我市成功入选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谋划落实《金华市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创新建立“市域调剂、县域挖潜、动态调整”的教职工编制管理新机制,2年共调剂事业编制2952名,破解教师缺编严重难题。下放干部任用权、教师录用权、职称评聘权和岗位设置权,使中小学校的办学更富活力。强化德育工作“首位战略”,大力实施“思想铸魂”“实践育人”“环境育人”“一校一品”四大工程,系统重塑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先后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省委副书记黄建发肯定;“双减通”、作业改革、“四权”下放、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和创新编制管理等5项改革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2019年2月,我市入选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2020—2021连续两年入选市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组织开展“全面普查、端姿护眼、视觉环境优化、示范校创建”等四大行动,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稳步下降。
2019年7月,教育部共确定7个试点单位,我市为浙江省唯一全国教育现代化创新发展试验区。我市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浙江省现代化学校创建,教育现代化快速提升。在2022年省教育厅公布的监测结果中,我市9个县(市、区)在全省排名比2018年均有大幅提升,平均进32位。
2020年11月,教育部确定金华市为全国教育行政执法项目改革试点单位,创新“教科书式”执法,探索出一条教育部门日常监管,行政执法、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执法的新路子。
2021年8月,金华被确定为浙江省“双减”工作首批试点地市。我市坚持提质与减负一起抓、校内与校外齐发力。加强校内提质减负,完善课后服务水平,义务教育学校100%开展课后服务;实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清零”目标,持续开展违规变异培训专项整治,形成教育“教科书式”执法模式;迭代研发“双减通”应用平台,实现全覆盖,点击量突破1.1亿人次,入选全省数字社会系统“最佳应用”。“双减”工作分别得到时任省委书记袁家军、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批示肯定,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发文推广我市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经验,先后6次在教育部相关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转自《金华日报》2023年4月12日 A6版,记者 叶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