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严陵濑,清夜月荒凉……
愁绝未归客,衰鬓点吴霜。
这是宋代诗人刘一止《水调歌头·和李泰发尚书泊舟严陵》中的句子。
严陵濑,在桐庐县南,相传为东汉严光隐居垂钓处。严光,字子陵,东汉会稽余姚人。少时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刘秀继帝位后,严光埋名隐遁。刘秀遣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严光不受,退隐于富春山。
历代文化名人如李白、范仲淹、苏轼、李清照、宋濂、巴金等人的作品中,有记载的就有1000多位文人骚客到过钓台,留下了2000多首诗文,其中以范仲淹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为最。后人将古代文人石像及诗作等刻石矗立于山麓密林之间,游人络绎不绝。
一 谢翱哭陵
这当中,最为感人的情节和诗文,当属宋末元初“月泉吟社”发起人之一谢翱的情结。
谢翱(1249-1295),字皋羽,出身于福建长溪望族,是南宋末年著名爱国志士,与谢枋得并称“南宋二谢”,也是宋遗民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28岁时参加文天祥幕府,至文天祥被害,成为亡国遗民,慕屈原托兴远游,足迹遍历杭州、苏州、绍兴、金华和桐庐等地,大部分日子寓居在浦江吴溪吴渭家。这段时间,谢翱一方面联络遗民中的友人组织“汐社”及“月泉吟社”的征诗活动;另一方面常与好友方凤、吴思齐、黄景昌等一起,讲春秋大义,游仙华山、金华山,吊子陵台、祭拜文天祥等。
“共仰英声节烈,同怀铁骨诗魂”,谢翱写下了《芳草怨》《冬青树引注》《西台哭所思》《登西台恸哭记》等著名诗文。
谢翱临终前嘱妻子:“吾去乡千里,交游惟方韶卿(方凤)、吴子善(吴思齐)最亲,不啻兄弟,慎收吾文及吾骨授之。”(宋濂《谢翱传》)按谢翱生前遗嘱,方凤、吴思齐将其遗骨葬于严陵钓台之南,以文稿殉,立碑题“粤谢翱墓”。
二 名人辈出
金华山巅一挥手,俯视尘寰仰星斗。
闲云满地白鹤飞,积雪暗天苍兕吼。
北山周回七百里,名著洞天非不久。
……
江山风月两依然,谁能与客携鱼酒。
这是宋代兰溪诗人于石《答诸公游山作》写金华山的一首。
金华山,系龙门山脉的支脉,因横亘于金华市区北面,故俗称北山,古称长山或常山,自浦江东南部起至兰溪城东止,绵延50余公里。金华山雄踞浙中大地,自然风光秀美奇绝,人文积淀深远厚重,历经2000多年漫漫历史长河的洗礼,龙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文化、帝王文化、道教文化等兼收并蓄,儒释道文化曾经璀璨一时,承载着婺州文化的历史传承,是少有的集三教为一体的文化名山。
金华历史上曾称为“小邹鲁”,儒学大师辈出。宋代吕祖谦,宋元人称“北山四先生”的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元代柳贯、吴莱、吴师道、闻人梦吉等,明代宋濂、王祎、苏伯衡、章懋等,可以说自宋元以来名儒接踵,人文荟萃,逐渐成为全国儒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镇。吕祖谦与“北山四先生”至今还被供奉于曲阜孔庙。吕祖谦创建丽泽书院,担任首任山长,使之与岳麓、白鹿洞、象山书院并称为南宋四大书院,对金华学派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三 诗路支路
北山后学,重要的有柳贯,字道传,婺州浦江人,受业于金履祥,元代“儒林四杰”之一。吴师道,字正传,婺州兰溪人,许谦学侣,元代文学家、诗论家。此外,浦江方凤、吴莱,义乌黄溍等均与“北山四先生”及其后学,处于师友之间。明代宋濂、戴良师从柳贯、黄溍,其中宋濂成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柳贯与黄溍同为元代“儒林四杰”。
在严陵濑和金华山之间,有一条古驿道,是浦江县到金华府、严州府的古驿道,北起富春江畔严州府梅城,经马岭古道、金坑岭古道,到浦江县城,也可以走井坑岭、截界岭到浦江县城;又经五路岭或大王岭(传说朱元璋从浦江到兰溪走的就是这条岭,因名)到通化,经太阳岭到金华府,这是两府之间的陆路驿道。水路就是从富春江经兰江到婺江(也叫金华江)。
这条古驿道是钱塘江唐诗之路(全省四条唐诗之路之一)的一条支路(也叫陆路)。这条诗路上的浦江县,因诗路文化起步早、工作实,特别是月泉和月泉书院遗址挖掘、月泉书院重建,上河村“中国诗人小镇”的命名创建、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以及境内古道被修葺,诗路文化成为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的风景道、文化道、产业道,被评为全省“大花园建设”四个先进县之一,还被评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
四 唐诗之路
在唐诗之路上,自唐宋以来,有记载的历史人物不计其数,有路过的朝廷官员,有当地的知府知县,有各地的文人骚客等,留下了一首首诗篇、一个个故事。
据《方舆纪要》金华府卷记载:“太阳岭,府东北五十五里。高峻若与太阳齐,逾岭即浦江县界。”另据光绪《浦江县志》载:太阳岭,县南五十里,高于太阳齐,故名。岭顶为金、浦二县之界,有金浦庵,庵旁有亭,乾隆四十一年(1776),浦江知县薛鼎铭重修,名曰:界云亭。薛鼎铭吟诗为证:
亭翼然兮山峨峨,男儿壮志空蹉跎。
悠悠万古白云在,片石尘埃可奈何。
强至,钱塘人(今杭州),北宋庆历六年(1046)进士,至和二年(1055)任浦江县令,先后写了不少浦江山水风景的诗,对浦江诗歌的发展影响很大,也是有记载以来最早写太阳岭、五路岭的诗人。他的《太阳岭》诗是这样写的:
高侵寥廓势盘纡,倦足登时每一吁。
方寸人心犹有险,况教广地尽平涂。
强至还写过一首《五路岭》的诗:
一径高盘十里馀,人心马足厌崎岖。
只凭顽石专为险,不识青云自有衢。
地气难通树多瘦,阳晖应近草先枯。
我行方欲奋遐蹠,顾尔安能碍坦途。
此后,南宋抗金名臣郑刚中(金华人),出仕前在浦江读书,来回走的就是太阳岭、五路岭。有诗为证:
浦江方此几人家,生事高低各有涯。
安得巨灵开二岭,放教仁术过金华。
其中的二岭指的就是太阳岭和五路岭。郑刚中在另一首诗中写道:每岁正月度太阳岭,半山间有梅花,尝以此时开,每见必拍枝,丙午岁成一绝:
孤根抱石半岩生,玉骨知春自发荣。
我有此间来往债,年年须挽一权行。
五 太阳岭上
“月泉吟社”的征诗活动是这条诗路上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活动,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迹。由浦江吴渭主盟,延请邑人方凤、福建的谢翱、丽水的吴思齐等四人,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创“月泉吟社”,以“春日田园杂兴”为主题发檄征诗,使浦江成为全国诗歌大赛的发源地。他们还翻山越岭,北上富春江畔吊唁严陵、祭拜文天祥,南下金华山拜访“北山四先生”之金履祥、许谦,走的就是这条诗路。他们的举动还深深地影响了此后的柳贯、吴莱和宋濂、戴良等人。
柳贯(1270-1342),字道传,浦江通化横溪村人(现属兰溪市),元代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柳贯学经于“北山四先生”金履祥,学文于方凤、谢翱、吴思齐(他们都是“月泉吟社”发起人,一起去金华北山时就住柳贯家,时柳贯已十几岁)。柳贯交游甚广,浦江、兰溪、金华、义乌、严州等近县文士名人,几乎遍访。每每出游不是走太阳岭就是五路岭,他的《归度太阳岭》诗曰:
北南二岭中我居,出入堡塞险且迂……
天历二年(1329),20岁的宋濂受学于吴莱、柳贯。26岁那年的正月十五日起,宋濂在老师吴莱推荐下授经郑义门东明精舍。宋濂家居金华与义乌交界处的潜溪,到浦江必走太阳岭、五路岭(或大王岭)。宋濂在郑义门授经25年,太阳岭、五路岭不知走了多少遍。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廿七日,朱元璋聘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同时聘戴良为学正。
李渔(1611-1680),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无数次翻越五路岭古道,苍苍莽莽、绿意葱茏的古道给了他灵感和创作激情。他的《过五路岭》诗曰:
行到云中寺,人疲尽欲眠。
仰观犹在麓,俯视已居巅。
宝掌成双峙,仙华只一拳。
谁知绝顶望,未及太阳肩。
从五路岭北望,仙华山虽在眼前,但只有拳头般大小,南眺太阳岭“未及太阳肩”。
谁家翩翩少年郎,粗布麻衣雪中行?行走、发生在太阳岭、五路岭、金坑岭、井坑岭、马岭等古驿道上人和事还有很多,诗文也有很多,古代的有钱遹、梅执礼、戴良和倪尚忠、倪仁吉父女等,近代的有曹聚仁、石西民、洪汛涛、柳村、方增先等。
❖转自《金华日报》2023年4月19日 A8版,何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