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市水利局收到杭州一名退休老院长邮寄捐赠的相册,其中50余张黑白照片和文字说明生动地再现上世纪50年代建设金兰水库时金华人民热火朝天、齐心协力大干水利的场景。
为感谢老人的慷慨捐赠,4月21日,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专程赶往杭州为老院长送去感谢信和慰问品。
悉心珍藏的回忆
“我是个老金华,可以说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金华度过的。”进屋后,包永中老人热情接待。虽然已是91岁高龄,老人依旧腰板笔直,精气神十足。
说话间,包永中戴上老花镜,仔细翻开相册,里面的每一张照片都用角贴固定,照片一侧还写了批注。为了防止照片粘连,每一页缝都夹入一张薄薄的便签纸,既不影响翻阅观看,又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制作精细程度足见用心。
相册里的每一张照片都由包永中拍摄,在那个相机还是奢侈品的年代,他利用单位配发的海鸥相机记录下金兰水库建设期间的点点滴滴,希望给日后留存一些影像资料。
除了老照片,包永中还展示了2009年9月24日的《金华日报》。这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金华日报刊发的一组关于金兰水库建设的回忆寻访报道,当中涉及记者对包永中的采访内容。
尽管过去了65年,但从保存完好的照片和报纸都不难看出,当初参与金兰水库建设的经历已成为包永中心里永远的记忆。
照片背后的故事
1958年4月,金兰汤水力发电灌溉工程动工,27岁的包永中从金融系统调至金兰汤水利发展灌溉工程处,任财务器材科副科长,负责工地设备、材料的供应与管理。
当时资金、技术不足,金华地委组织金华、兰溪、汤溪等11个县的民工队伍前往支援。最热闹时,金兰水库工地上集中了一万多名民工大军日夜赶工建设。
包永中所在的财务器材科负责给民工提供劳动工具。一把锄头、一根扁担、两只畚箕、两只钩子、两条绳子为一套,为了采购,他和同事跑遍了附近各地供销社。工程建设同时也面临运输难题,当时附近的古方和蒋堂火车站到工地无专用公路,变压器、水轮机等大型设备要运进来着实不易。
“那时工作条件艰苦,民工们靠手挑肩扛,把沙石和黄土抬上坡,晚上就地睡在毛竹、粽叶和稻草搭建的临时工棚里。”包永中指着其中一张照片回忆,为尽快建成完工,当时工地发动民工展开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运动。民工们自创并推广“小火车”、平板车、单轮车、毛竹滑道等新式工具,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1960年,金兰水库开始蓄水,金兰电站投产运行发电。工程的建成,不仅让下游30多万亩田地得到灌溉,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金华的工业用电和农业机械用电需求。
让老物件焕发新生
工程完工后,包永中继续在金兰电站任职,两年后重新回到金融系统。1984年后调至杭州。1993年12月,时任杭州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的他退休了。离开金华数十载,包永中曾在2008年和2011年两次回到自己工作和挥洒汗水的地方,每一次回来,都感慨金兰水库的可喜变化和金华水利日新月异的发展。
包永中说,如今年事已高,正好趁金华水利博物馆征集老物件的机会将影集交给管理部门,让老物件焕发新生,充分发挥作用。
据悉,包永中捐赠的这本影集将作为水利博物馆馆藏珍品展出,成为传承和发扬水利精神的实物载体。
“我们前期给各县(市、区)水利部门都下发了老物件征集文件,目前已收到七八十件,其中有磐安花溪水库的老发电机组、乌引工程老渡槽等颇具纪念价值的大型水利设备,后期会将合适的老物件放入水利博物馆保存。”市水利局建安中心副主任叶亮说,金华水利博物馆作为梅溪综合治理工程的配套项目,选址于梅溪流域。项目于2021年启动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博物馆展陈布置和施工,预计今年对公众开放。
❖转自《金华日报》2023年4月23日 A3版,记者 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