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政
东南天下士子赴婺城及其明招向东莱吕祖谦(1137—1181)求学的,金华地区当然最盛,其次有永嘉等地。南宋名士、东莱同年楼钥说:宋孝宗“乾道、淳熙间,儒风日盛。晦庵朱公在闽,南轩张公在楚,而东莱吕公讲道婺女,是时以学问著述为人师表者相望,惟三先生天下共等仰之。而婺人被东莱之教尤深,至今名士班班,其传盖未艾也。”
金华(婺州)地区大量的是阖户(合户、整家)门人,有两种情况,一是两代人子辈随父辈同游吕子门,二是兄弟等三人以上追随吕祖谦问学。两兄弟同游的就司空见惯了。武义自然不例外。
所谓“明招学者”,是国学著名工具书《宋元学案》中《丽泽诸儒学案·序录》开始显用的称谓。而武义县明招山,是“明招学者”的发祥地、东南人才芬芳的发酵地、理学尤其是婺学形成与交流的大平台。吕子的武义籍嫡传弟子应是比较多的。但清末何德润《武川备考》仅补载11人:巩岘三兄弟、张成招、洪无竞、郑良臣、徐一夔、刘粹中四兄弟。本文试考录18人。
武义巩氏三兄弟师从吕东莱:巩岘,乃吕祖谦门人,见录于《宋元学案·丽泽诸儒学案》。巩岘,字叔子。巩丰伯父巩湘之中子,官抚州金溪县主簿。其父巩湘命其携二堂弟巩丰、巩嵘同学于吕祖谦。后又携两弟同《祭吕东莱文》。《宋元学案》称“先生之母杨氏,通《毛诗》《论语》《孝经》,知大义,故自长子岘而下,皆知师东莱,传正学,有闻于时。惟岘失其事,而不别为之传。”
巩丰,乃吕祖谦门人,见录于《丽泽诸儒学案》。巩丰(1148—1217),字仲至,号栗斋。庭芝之孙。丰稍长,拜朱熹为师,又从吕祖谦学,敏而早成。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一说与同里叶介同年即淳熙八年,而且连名),以太学生参加对策,中进士。讲授义理之学,影响远近。后调任临安知县、江东提刑,政事从简,刑罚从宽,人皆赞扬。陆游荐称:“臣切见宣教郎知临安府临安县巩丰,材识超卓,文辞宏赡;……并可备文字之职。”丰勤于作文,尤善为诗。筑水帘亭于金柱山(遗址在泉溪乡茶亭),邀请师友朱熹、吕祖谦、陈亮等观瀑,作诗唱和,留有《江南序·游水帘亭》《归途咏》等佳作。遗著《东平集》二十七卷,诗词三千余首。吕子给他的书信遗存1封。今有一说,巩丰曾手抄《东莱书说》13卷。巩丰今存《后耳目志》。
巩嵘,乃吕祖谦门人,见录于《丽泽诸儒学案》。巩嵘(1151—1227),字仲同,号峒子、厚斋。巩丰胞弟。父亡逾月,嵘始生。幼时,母授字之形声,就学于明招寺,得吕祖谦教。宋淳熙二年(1175),中进士。后任礼部侍郎、直秘阁学士,因谏议刚直而免职。古稀之年任江西转运判官,旋任司封郎中。为官五十余年,廉明清正。著有《厚斋文集》八十卷。
武义刘氏五兄弟师从吕东莱:武义人刘粹中、刘敏中、刘允中、刘时中四兄弟,从兄弟刘刚中,五子皆从学于吕祖谦。又有吕子本人为武义泉溪刘氏四兄弟之母、户部公刘邦翰之妻郭氏撰写了《郭宜人墓志铭》,铭中不但载明“武义”“泉溪刘氏”等,还载刘、郭夫妇有“子男八人:粹中,迪功郎,新衢州龙游县尉;敏中,迪功郎,新衢州江山县主簿;允中、时中应进士举;居中、虚中皆夭;余未名。”“东莱与户部游再世”,“诸子相从讲学”。从文中看,刘邦翰、郭宜人一家居武义县泉溪,子女当然姓刘。
故一说,武夷人郭粹中,并敏中、允中、时中四兄弟,从学于吕祖谦。父曾任“朝散大夫、户部员外郎、知常州、总领湖广、京西财赋”。“东莱与户部游再世,诸子相从讲学。粹中曾为龙游尉(迪功郎),敏中主江山簿(迪功郎),允中、时中皆应进士举。”见载于《丽泽诸儒学案》。其载姓氏有疑。而该误记可能源于吕子上文“郭宜人”之“郭”。《武川备考》卷八上,何德润认为郭氏应为刘氏,《宋元学案·丽泽诸儒学案》中的姓氏误记。粹中有大姐嫁应材(拟为永康人应材),二姐嫁巩湘(拟为武义曲湖巩湘)。《武川备考》卷七上选举表五宋仕林,也载“据《东莱集》补”“刘粹中”、“刘敏中”。愚以为“武夷人郭粹中,并敏中、允中、时中”应是“武义人(泉溪)刘粹中,并敏中、允中、时中”无疑。
刘氏四兄弟,前一说为福建武夷人,大概还因为是“武義(义)”、“武夷”是音同误认误写所致吧。
刘刚中,武义太平乡人(今泉溪),通判刘邦光(国华)之子,拟是刘邦翰从子,刘粹中等人从兄弟。“予游公父子间旧矣,其何可辞!”故吕子为刘刚中之父刘邦光撰写《通判沅州刘公墓志铭》。
武义徐邦宪父子先后问学吕东莱:徐钜,字广财,行伍八。徐邦宪、徐从宪之父,徐谓礼祖父。从衢州迁居武义从游吕子。“初居衢州,甫弱冠,闻东莱吕先生讲学武义明招寺,遂不远负笈从游,后晋武义邑庠弟子,登宋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进士,养疾于家,竟不从仕。后以子徐邦宪贵沐恩貤赠焉。”
徐邦宪(1159—1214),字文子,号东轩,武义人(一说义乌人,误会)。乃止斋陈傅良之门人。居城西学宫旁。从小聪明勤学,先拜陈傅良为师,又因父命从游吕东莱等。弱冠之年已学问超群,王蔺、蔡幼学、叶适、徐元德等对他甚为器重。漕司及礼部试俱为第一,登绍熙四年癸丑(1193)进士。官至朝散大夫、集英殿修撰,宝漠阁待制致仕,卒赠中大夫。有《东轩集》二十卷、《奏议》三卷、《周礼解》六卷、《史记考》十卷等著作。墓葬县城西门外壶山脚。谥文肃。内兄永康陈亮遗留七律《送文子转漕江东二首》《送文子赴阙》《送文子徐妹丈赴随州太学掾用司马文正公送先》。按,宋王柏《宋工部侍郎谥文肃徐邦宪墓碑》称:徐邦宪卒岁57,卒年同上。
武义县东莱门人还有八人:除巩氏三兄弟、刘氏五兄弟、徐邦宪父子10人外。此再述郑良臣兄弟等8人。由此18人,加上巩庭芝父子等,催使武义县两千年的农耕社会向耕读社会转型,绵延耕读文明800年。——宋室南渡之前,浙东以南尚属于“南蛮”之地,没有几本书,更没有几个读书人,偶尔个别读书人,那也可能是因为北方的机缘。天赐机缘给浙东,青年巩庭芝定居曲湖,带来了私塾风,吹入了理学气;吕祖谦兄弟丁忧讲习明招精舍,开始将吕氏家族“中原文献之传”,亲授给礼拜明招山的饥渴学子。——此可谓,宋韵20位邑人至少改变了武义?
张成招。武义学者,在祭吕祖谦文中自称东莱门人,曾为吕祖谦《左氏博议》作注,标注《左氏博议纲目一卷》;云濠谨案,东莱左氏国语类编二卷,亦东莱门人所编。(而《四库提要》云:“考《宋史·艺文志》有祖谦门人张成招标注《左氏博议纲目》一卷,疑当时书肆以成招标注散入各篇也。”《东莱博议》是八百年来国学名著,张成招是为此作注第一人。
洪无竞,原名褎然,武义人,喜从东莱游(《东莱文集》)。洪无竞字求仲,武义下王宅人,1172年中进士之举,是吕祖谦特别看重的门生,吕子曾受托写《洪无竞字序》,称洪“从予游”,并为洪取字为“求仲”;洪考试得意后,吕子又为之写《为洪无竞作谢发解启》。曾任侍讲学士,讲学有方。他是洪氏书香官宦望族的代表人物。吕东莱在明招山丁母忧时,应洪无竞所请,赫然写下《洪无竞字序》,诫勉洪无竞;还描述了明招山寺儒士讲习的情景。《洪无竞字序》曰:
武川佛庙领于祠官者四十有二。曰明招,则予松楸所讬也。率三岁科诏下,邑士相与为曹,依僧坊以专肄习。明招林麓閟邃,栖研席其间者,视旁寺为多。鸡一鸣,弦诵之声与锺梵交于户庭。日旰休帙,岸巾曳屦,相追于松阴。予时往参焉。问以后进之秀,或枚数以对,屈其指,未三四而得洪褎(yòu)然名。予固私窃识之。佗日,童奴持谒入,望其刺端,若洪其姓者,取而眡之,乃畴昔松隂所谈者也。予亟迎之门,兴俯酬酢,惇慤淳靖,虽中朝故家名子弟,生长礼法中,足未尝涉外阃者,犹不能过焉。出其文,甚泽而畅,充其科者也。既数面,稍浃,予试开之学。洪子慨然有志,浸喜从予游。语次,顾视几上前日刺,犹未漫,因举以谂洪子曰:“子志古而科目是羡,非名也,盍归而谒诸亲?”无何,洪子复于予曰:“吾亲命以无竞,更故名,而虚其字以待,敢请!?”予叹曰:“群童相呼而趋果饵,攫拏者既属厌,而袖手者犹未沾齿。自垂髫之时,竞者固已居其右矣。束髫而冠,其竞愈大。隃指声利之标,而辈逐之。退缩不竞者,闾巷至相传以为讳。子之亲独取彼之所讳者为子名,意者患苦嚣竞,将还子于无求之地乎!世路日狭,一有所求,四向荆棘。然尚有一途,平宽广博,游之无禁,行之不穷,驱驰疾徐,惟意所适,举世莫与竞。子往而求之,孰御焉?敬以‘求仲’副子名。”并序其语,以问发轫之期。道逢策马竞进,尤子之多求者,其与俱来。
——名师高徒之宋韵,精致优妙,三方竟至如此!武义人之幸。这是今之取名之一大案例。徐一夔。为吕子门生。吕祖谦为其父徐意元君写的墓志铭中,称“其子一夔来请业”。
郑良臣。在《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祭文》所载《郑唐卿等告东莱先生文》中,郑唐卿自称“良臣逸登发王纶乃武义县来苏乡受教之士,”无疑是吕祖谦门人。郑良臣,字唐卿,郑棕(棕,木字旁须改为禾字旁)次子。从东莱学,博览群书。累仕太常博士史馆校勘,有亲撰祭吕东莱祝文载县志。郑良臣、郑良仕,还是兄弟同学。
郑良仕,字唐相,号鹤溪,良臣弟。亦从东莱学。由岁贡任广州学教官。见上文。
徐暄,《宋元学案补遗·丽泽诸儒学案补遗》载,徐暄为东莱门人。有存其所撰诗《哭东莱先生墓》,在嘉靖县志诗题下注“徐暄,东莱门人”。暂系武义人。其诗《哭东莱先生之墓》四首曰:
……不似今朝酷鼻酸。
庚子秋中忆请违,先生温语叩还期。去年匍匐双溪路,迨似当年失母时。
先生墓木已成荫,霁月光风无处寻。只有遗言常炯炯,誓将白首契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