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由金华市工匠学院牵头,我市已培育一家国家级工匠学院建设点、一家省级工匠学院建设点;两年时间,金华市工匠学院开展各类培训2.5万人次,2000多人获取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帮助4500余人就业。2024年,我市共涌现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47人、先进集体16个;147家“链上”创新工作室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103项(次),获得专利67项,为企业增收超3400万元。
4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灯光璀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庄严氛围中举行。座无虚席的会场内,金华婺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木工班组长伍小红的身影赫然在列。作为全国劳动模范赴京接受表彰,伍小红心情很激动,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摩挲着手中鲜红的劳模勋章和荣誉证书,感慨地说:“一根木头要变成作品,靠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笨功夫’。”这位与木作相伴30余载的匠人,用一榫一卯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
伍小红的故事,正是我市以匠心育匠才、以体系强技能的生动缩影。从传统木工到智能工程师,从电商新锐到金牌月嫂,近年来,金华通过构建“工匠学院+产教融合+品牌孵化”的立体化模式,让无数产业工人成长为行业标杆,不断擦亮“八婺工匠”金字招牌。
守艺:传统匠人的“破”与“立”
清晨6点,婺江边的万佛塔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伍小红正是这座地标建筑的建设者之一。
“当时我和班组主要负责万佛塔外立面工程,由于外立面是木质结构与钢结构的结合,施工过程中既要考虑原有榫卯传统做法,又要满足现代钢构施工的要求。”伍小红说,为了解决飞檐木质弧度制作与方椽、圆椽的安装问题,他和班组同事在两种材质的融洽度上花费了大量心思。指着照片上万佛塔的塔檐,伍小红解释道:“飞檐的弧度要结合钢结构施工,我们几经调整,最终采用了榫卯结构中的透销、栽销等传统做法,尽量避免使用钉子和打胶。”倾注8个多月的心血,伍小红和班组同事保质保量完成万佛塔外立面工程,让千年古塔重现神韵。
“做木工是一件需要不断钻研、精细打磨的事。”伍小红说。从年少时拜师学艺到成为“浙江建设工匠”,他的成长轨迹印证着金华“工匠精神”的传承密码。
回忆起学艺的日子,伍小红觉得“痛并快乐着”。“我出身兰溪农村,小时候就对村里的木匠师傅制作家具、盖楼房很感兴趣,时常在一边看。”17岁,伍小红开启学徒生涯。从基本功学起,一步一个脚印,木工技能日渐精进。
学成回乡后,伍小红开了家具作坊。与昔日学徒生涯截然不同,这次,他身边没有师傅手把手指点带领,每遇结构设计、榫卯咬合等工艺难关,都要反复推敲,千方百计化解难题。正是这番独当一面的历练,让他的技艺迅速提升。一年后,伍小红进入婺江建设集团,成为技术骨干,专门负责木作业务。
“八婺金匠”“浙江建设工匠”“浙江工匠”“全国技术能手”……在伍小红的家里,一个个沉甸甸的工匠奖杯装点着展示柜。由于肯钻研、勤动手,30多年来,他陆续掌握了半榫破头楔、燕尾榫、苏作半榫用钉、破头楔等几十样木工绝技,先后参与浙师大图书馆、义乌市中医院、兰溪电力大楼等工程,与团队一起多次斩获鲁班奖、钱江杯、双龙杯等奖项。他还培养出50余名技术骨干,其中多人获评省市级技术能手,用实力证明传统技艺的“守正创新”,用行动践行工匠精神。
育才: 从校园到职场的“进阶之路”
如果说伍小红代表了“工匠精神”的坚守,那么在市总工会积极搭建的劳模工匠成长成才平台上,新一代工匠正以科技为笔,书写现代制造业的传奇。
在金华市技师学院实训车间,几名来自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学生正紧盯屏幕,手指在代码界面飞速跳动。“机械臂动作轨迹不够利落,试试再调整一下参数?”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运行机制,让学生接受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这样的实训车间里走出一个又一个技能人才。
来自永康的陈宇航就是其中之一。这名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毕业生,已从青涩学子成长为“浙江省金蓝领”。他的成长密码藏在金华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链中。
为了打造高素质劳动者队伍,2023年,市总工会下属的金华市工匠学院挂牌,学院开启“1(院部)+N(建设点及实训基地)+X(培训项目)”全新布局,与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金华市技师学院、金华开放大学等院校联动,构建“育尖、扩中、兜底”培训体系。
2017年,陈宇航进入金华市技师学院学习,得益于学校搭建的“产教训”融合平台,从二年级开始,他就进入车间体验实践课,还代表学校参加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坚定了在机械领域深耕的决心。
“学校配备了工业级实训设备,还会带真项目进课堂,也提供了很多实习实训的机会,所以进入企业后我上手很快,对未来的发展道路也更有信心。”2021年1月,陈宇航进入学校与正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正阳科技班”参加企业实训。凭借在工业自动化设计上的突出表现,他在一年后转正。如今被公司聘任为工业机器人运维技师的他已取得“浙江省金蓝领”等颇具含金量的称号。从业几年来,他相继参与研发了20余种自动化设备,先后独立完成数十台电气自动化设备控制柜设计安装,其中由他参与完成的钻攻一体机电气布局以及程序编写项目,为企业节省费用300余万元,提升效率26%。
据悉,近年来,市总工会积极搭建劳模工匠成长成才平台,建强十条重点产业链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依托工匠学院开展“点单式”职工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像陈宇航这样的高技能人才,市工匠学院已为14家企业培训了1220人。
拓界: 技能人才的“破圈”密码
在传统工匠领域之外,金华市技能人才的培养版图还在不断拓展。在新兴领域,由“工”及“匠”,另有一群“非典型匠人”正在颠覆人们对技能的传统认知。
从职校走出来的电商“逆袭者”朱鑫,从客服专员到执行总监,他仅用5年时间就完成了职场三级跳。在金华市技师学院求学期间,学校引入的模拟市场营销系统让他提前掌握流量运营、爆品打造等实战技能。进入传媒公司工作后,他打造的万人达人资源库,助力部门营收从一个月100万元到一个月2000万元的突破,印证着“新蓝领”的无限可能。
在“婺州简单妈妈”劳务品牌课堂上,报名参加了月嫂培训的婺城区琅琊镇村民叶赛英,通过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很快走上住家月嫂的新岗位,目前每月能拿到12000元甚至更高的工资。她还考取了育婴员证,获得政府发放的职业技能认定补贴。她深有感触地说:“是技能培训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这样的转型故事在金华并非个例。“技能培训不能只盯着工厂。”学院负责人阙建说,针对数字经济、民生服务等新领域,从线下到线上,从课堂到直播间传授,金华市工匠学院精准把握职工就业新特点新规律,与时俱进。目前,以“转岗再就业”为目标,学院开展电工高级技师、城市管理网格员、物业管理师、劳动关系协调师等10个职业类别培训,培训职工4832人;针对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量身定制插花、心理疏导、职业安全等课程,让学习成为“家门口的幸福体验”;学院的“网络直播营销”培训,让千余名个体经营户、自由职业者掌握视频拍摄与后期制作、直播内容策划、直播话术教学等技能,获得人力社保部门认可的职业能力证书。
金华市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破解“工匠从哪里来”的时代命题,正在为每一个怀揣匠心的普通人打开新的大门。“工匠培养不是机械的‘流水线’,而是要让每颗种子找到适合的土壤。”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施文臻表示。当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城市发展肌理,在金华,每一双手都在创造价值,每一名劳动者都在书写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