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听蛙鸣|

我市探寻渔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稻花香里听蛙鸣|

发布日期: 2025-09-12 08:54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卢奕仿 浏览量: 字号:[ ]

在义乌市义亭镇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的300亩基地里,水稻已长至半人高,其间不时跃出黑斑蛙,汇聚成一幅“稻花香里听蛙鸣”的生态画卷。种粮大户楼国三从事水稻种植28年,如今通过“稻蛙共生”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每亩至少有两三千斤的青蛙,亩产销售额基本在3万到5万元之间,利润可达1万多元,较传统水稻种植提高了很多。”金华市农科院科研人员张成赛说。2023年,楼国三试种30亩“稻蛙共生”田,产出5万公斤黑斑蛙,今年他将规模扩大至300亩,还投资400多万元引入自动化喂养设备,实现黑斑蛙喂养的“无人化、智能化”。

楼国三的“稻蛙共生”模式是我市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通过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区域特色品牌打造等举措,全方位激活渔业发展动能。

目前,全市共建成8个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数量居全省首位,健康养殖覆盖率达75%以上,国家级、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突破90家。通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百万工程,创新推出“稻+N”复合种养等生态模式,累计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近4万亩,培育主体267家,创建省级示范基地31个。

在生态效益方面,全市规模以上池塘养殖主体尾水零直排率达100%。每年投放鱼苗8000余万尾,有效改善了水域生态结构,钱塘江金华段鱼类种类较三年前增加15%,凤鲚、鳡鱼等珍稀物种重现踪迹。2024年全市水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5%以上。

在品牌建设方面,我市以“安全、营养、生态、健康”的理念,做优金华山水渔业的区域品牌特色,通过建立健全从“塘口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养殖过程信息的可追溯。“金华水库鱼”“兰江蟹”“武义小蚌”已成为较高知名度的区域特色品牌。

在科技支撑方面,我市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省公益性项目等科技项目,在浙中西南共4659座山塘水库56.92万亩养殖面积推广应用。2024年全市推广罗氏沼虾、鲈鱼等主导品种4.07万亩,推广大水面生态渔业模式3.68万亩,配备智能化设施4000余台(套)。

在生态、品牌、科技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市渔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如土地要素制约、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基层渔技推广队伍不强等。

下一步,我市将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通过创新“标准地”改革、打造全产业链、深化科技赋能,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提升渔业综合效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从“单一产业”向“三产融合”转变、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争取到今年底,设施化养殖率提升至70%以上,探索出台渔业“标准地”相关实施办法,力争认定“标准地”面积5000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