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了,桃花流水,兰江奔流,摊簧曲音还在,南词唱腔依旧。
兰溪摊簧,是浙江古老的曲艺形式,由若干唱奏者各执丝弦乐器,分以生、旦、净、末、丑等角色,不加装扮,按席次唱说戏文,主要流传于金华及衢州等地。据传,乾隆末年,一位兰溪县衙的官差闲暇时召集商贾子弟授摊簧曲调以休闲自娱,由此出现兰溪摊簧。初为代言体的坐唱形式,是昆曲清唱的姐妹艺术,主要曲调有“平板”“弦索”“民间小调”等三类,器乐曲牌有《金纹丝》《红绣鞋》《铁断桥》等。清末后期,因其曲调优美被婺剧吸纳,由此创编的《李渔别传》《苦菜花》《僧尼会》等,渐成艺术精品。
兰溪摊簧以其脚本文辞典雅、唱腔细腻婉转见长,因唱奏者多着长衫,举止文雅,素有“摊簧先生”之称。2006年5月,兰溪摊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昭君出塞的一曲悲歌到牡丹对药的诙谐幽默,从秋江的妩媚风流到西厢的相思缠练……南词,在兰溪这块土地上,上演了历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千古绝唱,也将草民们的生活描绘得生动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