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公开 | >> 专题专栏 | >> 2022年专题集 | >> 招大引强【已归档】2024年06月 |
经过中铁三局建设者历时15个月的连续奋战,日前,金建高铁兰溪段跨杭金衢高速公路特大桥128米主跨连续梁顺利合龙。该桥主跨连续梁位于兰溪市灵洞乡上下郭村,右侧紧邻正在运营的金千线铁路,下方是车流密集的金兰快速通道,施工难度高、安全风险大。中铁三局金建高铁项目部制定详细可行的专项施工方案,严格落实技术交底,每台机器设备配备一名防护员负责安全,加强每一道工序的跟踪和检查,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今年,兰溪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大会,金华民营经济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梳理形成事关兰溪城市发展、人民福祉、再创辉煌的“十场战役”“十项工程”,由兰溪市级领导逐一领办,作为加快打造“新时代典型工业城市”、全面推进兰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性抓手。金建高铁推进战就是“十场战役”之一。
兰溪市委书记戴翀说,兰溪上下要拿出“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劲头,提振大干之志、狠下实干之功,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气神,全身心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加快打造“新时代典型工业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兰溪篇章。
主动出击 抢占先机
兰溪抢抓发展干劲十足。
据了解,“十场战役”分别是北部振兴起势战、绿色矿山突破战、城市环线连接战、建武高速开工战、消费激活翻身战、兰湖业态升级战、美食市场开拓战、合规建设试点战、古城建设揭幕战、金建高铁推进战;“十项工程”分别是李渔文化赋能工程、乡贤助力发展工程、智能织造升级工程、数字经济发展工程、财税联动赋能工程、集体经济快增工程、地标富农增收工程、金融活水滴灌工程、镁材产业集聚工程、华东锂电强链工程。
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抓手?兰溪有自己的考量。戴翀说,当前区域竞争已经到了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局面。作为传统工业强市,兰溪要突破传统认知的“天花板”,破除思维观念的“紧箍咒”,主动求新求变、勇于打破常规,决不能在按部就班中坐失良机、在四平八稳中延误时机、在观望等待中贻误战机。
于是,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一批加快城市发展的建设项目,一批彰显传统特色印记的文化项目……在兰溪打造“新时代典型工业城市”的过程中,一张张金名片被越擦越亮。
数字经济是兰溪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数据显示,今年“开门”,数字经济暖意融融;1—2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长较快,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61亿元,同比增长22.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8.6个百分点,高于金华平均水平16.7个百分点,位列金华各县(市、区)第二。兰溪累计已有62家纺织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织造(棉纺织)产业大脑被评为2022年度省级数字经济系统产业大脑优秀案例;棉纺织行业入选全省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县(市、区)创建名单,并获省级财政激励资金500万元。同时,多家企业入选省制造业“云上企业”、省级“未来工厂”试点企业、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等名单。
找对“靶子”,瞄准“靶心”。兰溪市数字经济发展工程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全力推进工作,他们梳理汇总一批制约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工程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形成问题清单,构建破解机制,责任明确的由相关职能部门处理,涉及多个部门的由指挥长牵头合力化解。
文化产业是兰溪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李渔是永昌街道夏李村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兰溪市李渔文化赋能工程指挥部指挥长陈兴兵介绍,已全面启动“李渔+”文化赋能工程,通过李渔文化研究、文旅融合、艺术传播、产品开发、品牌战略“五个维度”,打造李渔文化标识地。
多点开花 紧锣密鼓
3月24日,杭州市马市街上的“游埠小馆”正式开业。这是兰溪人张建富在杭州开的第二家店面,也是一家兰溪美食城市形象店,以更全面的形式呈现兰溪美食文化,让杭州的“兰溪味道”更加浓厚。
作为全省首个“中国美食文化名城”“浙江美食名城”, 兰溪美食种类多达300多种,鸡子馃、牛肉面、游埠酥饼等产品久负盛名。近年来,兰溪挖掘美食文化,培育特色美食产业,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美食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美食产业发展十大工程实施意见》,成立美食研究发展领导小组,成立美食发展中心、美食协会,形成“一组一中心一协会”的组织架构,努力打响兰溪美食品牌,取得一定成效。美食已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兰溪在共富道路上的生动实践。
“新的一年,新的任务,拼服务、拼速度、拼耐力。”这是当下很多兰溪党政干部的普遍心态。在推进“十战”“十工程”过程中,兰溪强化效率意识,立说立行、以快制胜。在重点工作落实中,交办任务马上行动,发现问题马上解决,让“强执行、抓落实、不过夜”成为兰溪干部的标签。同时,兰溪着眼于“实”,把每一项工作转化为硬任务、硬指标。
昨天下午,在马涧镇七星山名果庄园的杨梅大棚里,大片大片的杨梅树郁郁葱葱,梅农汤友贵正带领工人修剪树枝。去年的50亩大棚杨梅,销售额达到500余万元。今年,他又投入资金,新增30亩、改造30亩大棚杨梅,总面积达到110亩。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兰溪拥有小萝卜、枇杷、茶叶、杨梅、甘蔗、兰江蟹等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排浙江省第一位。今年以来,兰溪以“地标富农增收工程”为抓手,挖掘“地标+”市场潜力,通过引龙头、扩空间、重集聚,推动“地标”产业转型升级。
兰溪市地标富农增收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金建高介绍,他们联合地标产业属地乡镇(街道)、相关产业协会,以及种植、销售大户代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经验座谈交流等方式,讲好地标产品故事,融入文化元素,提高地标产品附加值;破解小散种植面积流转瓶颈,建基地育产业大户,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之路;统一包装管理,集中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等一系列适用于地标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共同富裕,兰溪小试锋芒,初见成效。
兰溪北部乡镇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作为兰溪北部对外交流的桥头堡,横溪镇发挥地处“义兰浦协同发展核心区”的地理位置优势,集聚资源“走出去”招商推介,连续引进两个亿元项目,提前完成季度招商目标。该镇招商引资捷报连连,正是兰溪加快北部振兴的真实写照。今年以来,兰溪以“北部振兴起势战”为抓手,抢抓机遇、勇闯新路、精准发力,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眼下,香溪、马涧、柏社、梅江、横溪等5个北部乡镇火力全开,结合当地发展态势,主动求新求变,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奔着解决问题去、奔着完成目标去、奔着达成效果去,保持既定的工作思路不改变、既定的工作措施不松动,做到谋定而动、久久为功,不断形成阶段性标志性成果,努力让兰溪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都迈得更加坚实。”戴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