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改革破难风正劲 绿色发展好扬帆

发布日期: 2024-08-15 17:08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刘小刚 张斌斌 厉欣欣 浏览量: 字号:[ ]

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相关经验做法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COP15)边会上亮相,向世界传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声音;打响浙江省“五水共治”第一枪,“河长制”“治水十法”等做法全国推广;破解固废处置难题,固废“一件事”获评浙江数字政府最佳应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金华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破难提效,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背后的“金”创意

打开金华市河湖长制数字管理平台,河湖长数量、履职情况、巡河发现问题统计、整改进程,以及河湖健康状况等数据一目了然。从无到有,从线下到线上,多年来,河长制在“浙江之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推动当地水环境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数据显示,2013年—2023年,金华全市47个地表水断面Ⅲ类以上水质从不到35%提高到100%,10个出市境断面水质9个达到II类以上。

义乌市苏溪镇立塘村党支部书记金喜龙是东青溪立塘段的河长,多年来,每月例行巡河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每次走在河边,他尽心尽责完成巡查,细心检查河道的整洁度,检查上游有无污水偷排流淌。

像金喜龙这样的河湖长,金华还有2700多名,他们守护着身边的河流湖塘,助力金华成为全国首批消除黑臭水体的城市,连续9年捧回浙江治水最高奖项“大禹鼎”。

看过金华的好山好水,翻开金华污染防治中的“改革经”,像河长制这样好用管用的法子,其实还有很多。

比如,推进上下游流域补偿。金华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将全市所有县(市、区)的21个交接断面纳入考核奖惩范围,奖“好水”、罚“差水”,构建“责任共担、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打造护水“命运共同体”,护出了碧水清波,实现一江清水送下游。

比如,推出固废“一件事”数字化应用。“长期以来,对于企业来说,面临工业固废处置渠道不畅、贮存和处置成本高等难题;对于监管部门,工业固废底数难摸、监管力量基础薄弱、监管合力未能形成。”金华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服务企业、强化监管出发,打造出了固废“一件事”应用平台,为固废处置、监管破难增效,使政企双方均从中受益。

又如,推动地方特色产业治理。有“世界五金之都”之称的永康市采取源头削减、过程精细化管控、末端高效治理的全过程污染防治措施,建立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长效机制。2019年至2022年,永康市VOCs排放总量下降60.5%,获评浙江省清新空气示范区。

双碳行动路上的“金”点子

如今在金华,浙江华川深能环保有限公司成为网红打卡地。走进公司厂区,游泳池、图书吧、生态湖等景观相映成趣。然而,这里的真实身份却是垃圾处理场,每年“吃掉”100万吨生活垃圾,“吐出”电能、热能、蒸汽能,减排二氧化碳二十多万吨。

近年来,金华深入实施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居民生活、科创等“6+1”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能耗分配机制,实现碳排放全链式闭环管理,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金华已创建市级以上绿色低碳工厂58家、绿色低碳园区3个,入选省级“低(零)碳”试点乡镇(村、社区)133个,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8个。

其间,当地各县(市、区)锐意推进改革,探索出一系列好做法好经验。

水泥行业是我国重要产业,同时也是耗能大户。兰溪作为浙江省水泥重点县市,诞生了包括红狮集团在内的著名民营水泥企业。为了推动水泥行业绿色发展,兰溪市投入资金4.24亿元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改造后,相同产量下,二氧化碳减排约1.6%。

义乌市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深入探索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路径,打造赤岸镇绿色循环产业园,将生活垃圾处理及传统造纸、印染产业废弃物处置与能源供给需求相耦合,形成了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三废”协同处置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双循环”发展模式。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年均下降17.7%,每年减少碳排放40万吨。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全年代影视拍摄基地,东阳市横店镇聚集影视企业超1500家,全国每三部影视作品,就有两部出自这里。近年来,东阳市深入推进横店影视文旅产业“碳达峰”“碳中和”改革,创新探索横店影视业摄影棚“光伏+”模式,以“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方式,协同采用智能控制系统,打造“绿色”摄影棚,实现棚内拍戏、棚顶发电。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金”招数

步入磐安县安文街道花溪景区,不仅可以欣赏千年流淌的平板溪、满目青翠的山林,游道边树木上挂着的一个个生态鸟屋,也是一道亮丽风景线。

潺潺流水,青青山野,湛蓝天空,啾啾鸟鸣,让金华市民曹贤妹流连忘返。一直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她抬头看着鸟屋,不禁感慨:“我们的城市不仅山青水绿空气好,原来对野生动物也如此照料有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奏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强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各地创新实践。这方面,金华又成了探路先锋。

2021年5月,磐安县被确定为浙江省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县。2024年4月,为期3年的建设通过评估。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通过16个重点项目试点建设、25项友好城市评价指标的持续提升,磐安初步建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城市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市,这对全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在磐安试点基础上,金华全域推进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重点任务,梳理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职责分工,持续加强部门、县(市、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全面构建协同合作、相互支持、共同推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格局。其间,建成“熊猫猪猪”两头乌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浙江优尼家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等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2个,建成市级生物多样性特色体验地20个;武义县上黄观测站入选首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生物多样性城市建设成效初现,据新一轮本底调查,金华发现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中华穿山甲、黑麂、豹猫、银缕梅等80多种珍稀濒危物种,其中植物新种10个、昆虫新种5个、浙江新纪录物种15个。丰富的物种,多元的生命,浙中大地,正挺起生态脊梁!

改革潮涌,更当争先奋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从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破题克难、厚植优势、争先示范的关键一招,围绕加快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引领区”主线,以“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为牵引,在污染防治攻坚上系统施策,在“两山”转化上示范引领,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上探路先行,在建立长效机制上系统谋划,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纵深挺进,强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着力打造更多具有金华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