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2021年专题集 >> 共同富裕
 

新农人逐梦岭下镇绿水青山间

发布日期: 2024-08-22 08:37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胡一谦 王超亚 浏览量: 字号:[ ]

在金东区岭下镇,一条共富带,一群新农人,怀揣着共富理想,在文化的土壤中掘金,演绎创业的故事。他们中有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在农文旅融合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和希望。

原乡人

产业发展“主力军”

原乡人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参与者和获益者。“老街上生意很好,特别是周末,游客很多。小吃店的麻球、肉饼等特色小吃十分畅销。”在坡阳古街,杨阿姨小吃店的老板杨周安就是岭下人,她告诉记者,去年退休后,就在古街上开了一家小吃店。“在这儿干了二十几年,岭下每个村都有我的足迹,尽管退休了,却还想干。”杨周安说,创业没有想象中简单,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好在有朋友和政府的帮助,她的路也越走越顺。作为土生土长的原乡人,杨周安带头创业激励了很多本地村民开始在家门口创业。

“过去我们的销售渠道以菜市场为主,在老街开这家餐饮店,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多渠道拓宽市场,同时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臻冠·金猪”餐饮店负责人朱丽丽说,她和丈夫在岭下镇石塘街村养了20多年的“跑山猪”,由于纯生态放养,跑山猪肉质鲜美,如今猪场规模已发展到400多头。“你看,我们店门口摆放了两只小猪摆件,特别逼真,很多客人都以为是真的。”朱丽丽笑着说,有不少客人因为好奇入店,也有不少客人品尝了菜品,都来找她预订鲜猪肉。

归乡人

乡村发展“领头雁”

乡愁,是深刻在每一个在外打拼人心中的烙印。八仙积道共富带启动时,就以“归乡”打造品牌IP。“归乡”寓意故乡呼唤游子回归。游子归巢,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傍晚,凉风习习,在白鹭营地,不少游客围坐在一起谈天喝茶。“这里面积大,场地平整,区位优势明显,很适合打造年轻人喜欢的露营基地。”营地负责人赵周翀说:“我是金华东阳人,早些年都在杭州工作,能回家乡发展,我很高兴。”赵周翀所在的公司曾在杭州及周边运营了28家露营基地,去年得知公司要在金华打造营地,他主动提出负责新营地建设。去年10月1日,白鹭营地试营业6天便吸引了1万多名游客,正式营业后,人流量更是屡创新高。

归乡人潘海雷在老街开了家衡庐民艺展示馆。“我想让这些即将消失的老器物能重新被看见、被欣赏。”为了让更多人关注民间艺术,潘海雷推出不少特色主题展。衡庐民艺展示馆也被评为省级乡村博物馆。

“我是村上最早开民宿的,多亏了共富带建设,让我在家门口创业,现在收入比之前开货车好多了。”村民朱云峰说,自己原本在外面跑运输,共富带启动初期,他就回乡打造了“骑士驿站”民宿。

新乡人

乡村蝶变“新动力”

“这里的资源优势,让我们在做‘文旅+’文章时显得游刃有余。”90后王亚运是安徽合肥人,是八仙积道共富带的运维负责人。去年10月1日,他第一次来到岭下,从此成为新乡人,他结合本地特色组织策划了几十场活动,让共富带上坡阳古街、白鹭营地、开元·颐居酒店等九大业态广为人知。

“乡村是中华儿女循根溯源的故土,也是深化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热土。”两岸农业科技产业园负责人卢国峰是台湾同胞,之前从事乡村规划建设工作,拥有丰富的台湾精致农业的实践经验。“大陆市场广阔,消费能力强。这次我们的项目落地,受到不少来自台湾的农技人才关注,后续也会有一系列的合作。”卢国峰说,产业园占地近200亩,最近刚种下第一批燕窝果。“我们将这里作为基地,‘孵化’更多优质品种,吸引更多台胞台企来金华追梦筑梦。”

如今,八仙积道共富带已成为浙中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一批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等现代化特质的新农人活跃在乡村并崭露头角,他们用聪明才智、资源技术,让乡村振兴充满无限可能。据了解,今年共富带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40万人次,带动就业超350人,周边村集体增收超700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超7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