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围绕中心建诤言 服务大局献良策

|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发布日期: 2025-01-20 11:14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叶永永 浏览量: 字号:[ ]

林建阳委员代表民建金华市委会发言

让轨道交通为都市区发展注入强大新动能

金义东轨道交通串起了三座城,老百姓出行更方便,三地交往更密切,同城效应更明显。作为金华有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金义东轨道交通还有很多潜能有待挖掘。

我们建议:用好一个站带动一大片。按照“站—产—城—人”融合发展的TOD理念,优先开发关键站点,并以站点为圆心,导入特色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轨道小镇,把轨道交通带来的人流变现为经济流。打响“坐着轨道游金华”新品牌。发挥双溪西路、万达广场站点引流作用,谋划大景区,探索打造“轨道交通旅游专列”,实现交织融合的大旅游格局。实现要素集聚融合的乘法效应。加快生产要素集聚,形成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改革发展格局,建成“轨道上的都市区”,让轨道交通真正成为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骆肖鹏委员代表市政协委员义乌市联络组发言

铸牢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三大支柱

内贸外贸关联着经济“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和消费,如何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挖掘消费潜力,拓展外贸领域,以义乌新一轮国贸综合改革带动全市市场开放提升,是我市赶超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我们建议:品质特质齐抓,铸牢品牌支柱。鼓励外贸代工企业与国内品牌商合作,联合发展自有品牌,提升资质认定、市场准入便利化水平,建立检测认证服务平台,注重小商品生产标准制定,提高国内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线上线下融合,铸牢电商支柱。通过政策扶持,招引外商侨商贸易总部、国内龙头企业落地金华,不断繁荣实体市场,推动各种产业在金华集聚,提升国际贸易综合服务能力。国内国际并行,铸牢物流支柱。优化仓储、物流网络,推动国内国际流通融合,提高应对挑战、防范风险、反制打压能力。

方志刚委员代表民革金华市委会发言

用法治之手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提升我市营商环境,已到了范围更广、颗粒度更细的阶段。法治对于营商环境,既是规范之手,又是助推之手,要用好这双“大手”,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我们建议:让涉企信用监管更有温度。上好“预防课”,加大失信危害宣传,让未失信人“望而却步”;用好“纪律棒”,根据失信具体情节,在纳入期限、惩戒方式、惩戒程度上区别对待;爱护“后进生”,建立信用修复帮教平台,帮助失信企业重塑信用。让涉外风险防范更有广度。办好培训班,搭建“出海教育”服务平台,指导企业持续提升国际业务能力;重视核心课,提高境外合规制度供给,完善合规体系建设;组织互助组,建立境外摩擦应急处置工作体系,支持法律服务机构走出去。让企业脱困重整更有力度。搭好台,建好“重整医院”及时救助,做到能救则救;开好方,用好用足政策“工具包”综合施治,帮助企业解决继发性难题;治好根,多方协力,帮助企业解决继发性难题。

张丁委员代表九三学社金华市委会发言

抢抓AI革命风口 加快我市算力产业发展

算力是数字时代的动力之源,在AI应用快速发展的当下,金华应把握风口乘势而上,加快布局算力上下游产业链。

我们建议:超前谋划,夯实AI数字底座。前瞻布局算力中心,统筹调度算力资源,加快浙中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及五个边缘节点建设,整合算力资源,成立算力统一调度交易平台;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搭建数字化系统共享平台。产业牵引,强化企业算力赋能。加快浙中人工智能产业园落地,打造特色算力产业集群;推进大模型技术迭代和应用场景复制,推动更多特色应用场景落地。政策支撑,构建算力产业生态。迭代支持政策,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强化人才引育,打造人才培养、产业孵化基地,加大在职人员技能培训力度;组建产业联盟,促进行业服务质量提升。

袁松委员代表民进金华市委会发言

让养老更有“医”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医养结合”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要肩负起为老服务的责任,让老有所养更有“医”靠。

我们建议:让居家医养“触手可及”。做实家庭医生服务,丰富签约服务内涵、提升服务标准、增加服务供给;做大家庭病床服务,扩大服务规模、优化服务流程、迭代服务体系;做优长期照护服务,优化机构布局、延伸服务网络、注重品质提升。让机构医养“放心安心”。“医中延养”功能可合成,在基层医疗机构增设护理区、照料区;“养中融医”场地可合建,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有机融合;“医养协同”服务可合作,因地制宜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多维度合作。让医养队伍“专业稳固”。挖好专业队伍的“金矿”,打造医养强将;挖好银龄医护的“银矿”,重拾往日光辉;挖好社会力量的“富矿”,汇聚无限热情。

巩美英委员代表民盟金华市委会发言

有名的婺剧更要 唱响“金华大戏”

婺剧作为我市的文化瑰宝,这些年五获“梅花”、七上春晚、扬帆出海,演出足迹遍及五大洲64个国家和地区。要进一步放大婺剧“金名片”效应,以婺剧为媒,助力赶超发展,唱响“金华大戏”。

我们建议:内核铸魂,让婺剧在创新中“出彩”又“出圈”。在婺剧剧目创作、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推陈出新;组建婺剧精品扶持基金,加大婺剧精品剧目创作扶持力度;大力引进人才,丰富培养模式。故事传情,让婺剧在演绎中“圈粉”又“圈心”。重视婺剧在对外宣传和讲好金华故事中的重要作用;以现代传播理念,搭好“宣传台”,扩大婺剧在海外影响力。生态赋能,让婺剧在融合中“吸睛”又“吸金”。把婺剧与城市景观、本土文化品牌和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做优婺剧生态;培养婺剧新业态,鼓励婺剧发展线上演出、艺术直播等新产品。

何建平委员代表无党派人士发言

让山区乡村“飞”起来

“要想富,修天路”,山区乡村要打开共富路,不能只靠修“山路”。低空物流助力山区乡村“飞”起来,正慢慢成为现实。但要打开“天路”,实现在山区乡村自由飞翔,需破解的困难和问题还有很多。

我们建议:现有资源利用要充分。利用邮政已布局物流服务站点资源,搭建“空中邮路网络”,迭代建立人机融合的“客货邮+无人机”立体式运输体系,实现运力共享。操控人员培养要加快。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支持大专院校实施“三年万人”飞手培训计划,配套出台飞手培训政策,加快培养高素养技能人才。低空航路扩大要抓紧。扩大乡村低空可飞空域划设,提高低空空域使用效率,打造低空经济先飞区。服务管理保障要跟上。统筹城乡低空飞行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城市与乡村低空服务管理一网融合。

段松茵委员代表金华市总工会界别发言

家庭医生要真正成为“健康守门人”

2016 年起,我市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欢迎,被称为“健康守门人”。但在推行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急需改进提升。

我们建议:队伍扩充“强”起来,解决力量的问题。鼓励公立和民营医院在职、退休医生,加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合理配置家庭医生团队的医疗、护理、公卫成员。医疗资源“沉”下去,解决信任的问题。完善紧密型医共体运作机制,强化医共体成员间的互助帮扶,优化医保政策,打通家庭医生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服务方式“活”起来,解决需求的问题。分类提供服务,推出个性化服务包,将中医药服务纳入签约服务内容,利用数字化技术,让签约家庭按需下单。

马芳珍委员代表农工党金华市委会发言

守护心理健康 护航青春成长

青少年心理问题已成为家庭之苦、学校之痛、社会之困,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迫在眉睫。

我们建议:家庭是源头,重点要树立心育意识。开放课程,设立家庭心育课程,组织力量编写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开放渠道,推动家庭心育进中小学、进社区、进企业,实现家长培训全覆盖;开放对象,联合开放大学、老年大学等开展“隔代心育”教学,补齐新时代“银发家长”的短板。学校是关键,重点要落实减负举措。社会是保障,重点要提高兜底能力,全社会协同发力,织密青少年心理危机防护网。

李伟杰委员代表金华市工商业联合会发言

助力新生代企业家在赶超发展中展翅高飞

调研表明,有不少新生代企业家面临“成长的烦恼”,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建议:定向领航,让新生代企业家“飞”得更高。强化思想引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强化榜样激励,选树和培育一批新生代创业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感召新生代;强化责任担当,引导新生代企业家,积极投身“港”“廊”“链”主战场。强筋壮骨,让新生代企业家“飞”得更远。个性化培养,实行跟踪培养、有序推进;手把手帮扶,传承优良传统和经营智慧;全方位提升,增强实战体验,提升学习效果。激励呵护,让新生代企业家“飞”得更稳。搭好台子,重视青创中心、青创园等平台建设,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给予位置,提高新生代企业家在“两代表一委员”和工商联执委中的比例,为干事创业提供更好环境;铺好路子,完善创业创新激励政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周苏丹委员代表市政协委员磐安县联络组发言

全力打造“婺州南孔文化”金名片

金华最有名的是文化,千载婺学是金华文化之基,婺州南孔更是八婺文脉的重要源头。要全力打造婺州南孔文化金名片,进一步唱响“浙江有礼·八婺争先”主题曲。

我们建议:谋远虑,解近忧,唱响婺州南孔最强音。将婺州南孔文化纳入全市中长期发展规划,打造成八婺文化制高点、金名片,适时出台《婺州南孔文化传承发展条例》,不断提升婺州南孔知名度。应正其名,顺其言,展现南孔文化新魅力。发挥在地优势,集成各方资源,完善婺州南孔话语体系,建立婺州南孔文化专家智库,利用浙师大等资源,开展学术研究和推广。让近者悦,远者来,构建婺州南孔研学带。以孔子文脉或儒学文化印迹为纽带,将丽泽书院、金华府文庙等串联起来,形成婺州南孔研学带,建设高质量研学基地,开展研学实践、艺术采风等活动,让南孔文化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