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播种好时节。连日来,东阳市马宅镇岭山村和宅溪村的山坡上一派繁忙——数十名村民正抢抓春耕时机,在山坡上种植油茶苗。大家分工协作,挥锄刨土、挖穴栽苗,一株株油茶苗整齐排列,为荒山披上绿装。
这一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不仅为山野增添新绿,也为当地村民开辟了一条致富新路。今年,马宅镇在岭山村和宅溪村大力推广油茶种植,通过茶园油茶套种,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拓展村民增收渠道。
长期以来,岭山村和宅溪村的村民主要依靠茶叶种植维持生计,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马宅镇政府经过深入调研与积极探索,提出油茶套种的创新模式,即在现有茶园中套种油茶树,以此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新思路。油茶树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一般需要5~7年才能进入丰产期,而套种的绿茶、林果等农作物能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有效弥补油茶生长周期长带来的收益空白。这种套种模式不仅显著提高茶园土地利用率,还能为当地村民提供季节性务工机会。
近日,马宅镇干部也来到岭山村和宅溪村种植油茶树苗。“政府全力支持,给大伙鼓足了干劲。以前村里仅靠茶叶挣钱,收入有限。如今有了油茶套种新模式,实实在在地为村民们提供了增收新路子。”看着眼前的场景,岭山村党支部书记顾旭钢对未来充满信心,“通过村集体出资购置茶苗,我们对村集体和农户的土地,从种植到采摘都进行统一管理。”据悉,自3月2日油茶种植项目启动以来,已成功种植1200多亩,共计8万多株油茶苗。种植期间,雇用的村民每天能获得100多元收入。
油茶套种模式还有显著的生态效益。油茶树具有很强的抗污染能力,能有效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同时,油茶林下套种的农作物能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茶园的抗病虫害能力。马宅镇副镇长马旭丽指着眼前生机勃勃的茶山说:“油茶套种绿茶,收益翻番,简直就是一座‘绿色银行’。”她介绍,油茶套种模式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资源,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通过套种绿茶、花卉、林果等多种农作物,每亩油茶地可产生多重收益,真正做到“一亩多收”。预计3年后,每亩地可增收6000多元,5年后能达1万多元。
马宅镇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致力打造东阳最大的油茶基地。未来,镇政府计划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资金支持等多种手段,推动油茶产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马宅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镇政府还将持续大力推广油茶套种模式,进一步提高油茶林地利用率,让油茶产业释放更大经济效益,带动更多林农增收致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