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 合 经全省统一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925.5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66.97亿元、2586.89亿元和4171.66亿元,分别增长3.8%、6.4%和6.3%。三次产业结构为2.4:37.4:60.2。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39.0%、5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6375元(常住人口口径,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3533美元),增长5.6%。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和国家GDP核算制度规定,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6489.63亿元。 财政收支。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98.47亿元,增长5.9%。其中79.1%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社区支出、住房保障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26.3%、13.5%、5.8%、5.8%。 税费收入。全市累计组织各项税费收入1850.52亿元,比上年下降7.0%,其中:税收收入802.43亿元,下降3.3%;非税收入526.44亿元,下降27.7%;社会保险费收入490.32亿元,增长20.0%;其他收入31.33亿元,增长35.6%。税费收入比为43.4:56.6。全市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324.77亿元,增长7.6%,其中:出口直接退税263.99亿元,增长7.1%。 价格指数。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1%。所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呈“五涨三降”,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5.2%,衣着价格上涨1.6%,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1%,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6%,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5%,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3.3%,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下降0.5%,居住价格下降0.2%。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1%,购销价格差为0.9个百分点。 表1 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情况(上年=100)
人口就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99.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51.04万人,女性人口248.77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09:1。全市出生人口32273人,出生率为6.47‰;死亡人口32397人,死亡率为6.49‰;自然增长率为-0.02‰。据202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20.9万人,比上年增加4.6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为7.2‰,死亡率为6.1‰,自然增长率为1.1‰,与上年相比,出生率上升0.6个千分点,死亡率持平,自然增长率上升0.6个千分点。全市城镇化率为71.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7万人。 二、农业和农村 综合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3.63亿元,比上年增长3.9%。农作物播种面积277.82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32.7万亩,产量50.2万吨;蔬菜播种面积75.69万亩,产量125.15万吨;药材播种面积14.35万亩,产量4.17万吨;瓜果种植面积11.66万亩,产量19.75万吨。 畜牧业。猪牛羊禽肉产量16.15万吨,其中猪肉产量12.47万吨,增长5.6%。禽蛋产量2.63万吨,增长21.8%。生猪出栏145.80万头,增长3.1%。年末生猪存栏96.63万头,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9.72万头。 特色农业。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4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9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累计推广设施栽培41万亩,新增绿色食品50个,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主体合格证实施率100%。全年实施省级农业“双强”项目16个,建成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示范县3个,农机服务中心5个、农机创新试验基地3个和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13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全年工业增加值2133.09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中,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0.2%,制造业增长9.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2%。分行业看,33个行业大类中,21个行业增加值增长,其中文工体娱用品制造、汽车制造、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服装服饰分别增长47.5%、28.2%、20.3%和15.5%。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5.0%、9.6%。分产业看,高技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7%、10.6%、10.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7190.4亿元,增长2.9%,其中出口交货值1621.8亿元,增长3.5%。新产品产值3027.7亿元,增长1.2%,新产品产值率为4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395.1亿元,增长2.2%;利税总额455.6亿元,增长3.0%。 建筑业。全市建筑业增加值455.46亿元,比上年下降0.2%。资质建筑业企业1557家,房屋施工面积26374.85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6199.43万平方米。全年建筑业入库税收76.38亿元,下降7.6%,占税收总收入的9.5%。新开工装配式建筑855.41万平方米,建设筹集保租房34172套(间),基本建成棚改安置房5511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18865户,开工建设老旧小区34个、56栋,完成加装电梯150台。 四、服务业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417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5%、9.4%和5.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229.58亿元,增长13.1%;利润总额100.89亿元,增长31.3%。 表2 2024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分行业营业收入情况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10.37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98.31亿元,增长6.4%。按城乡消费结构分,城镇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70.26亿元,增长6.5%;乡村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05亿元,增长2.8%。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963.50亿元,增长7.0%;餐饮收入34.81亿元,下降7.3%。分商品类别看,饮料类、汽车类、烟酒类、中西药品类、日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9.2%、9.0%、7.8%、3.5%、2.9%。 商品交易市场。全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87家,其中农贸市场116家,专业市场71家,全年商品市场总成交额4853.73亿元。拥有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73家,十亿级以上(不含百亿千亿)市场17家,百亿级以上(不含千亿)市场6家,千亿以上级市场1家。全市累计在册市场主体199.54万户,新增市场主体35.71万户。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75.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7%,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0.4:26.0:73.6。分领域看,生态保护、交通、水利和能源投资增长9.9%,制造业投资增长8.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7.7%,民间投资下降9.7%。 重点建设项目。全市共有168个项目纳入省“千项万亿”工程,年度计划投资631亿元,其中新建项目53个。全年完成投资891亿元,为年度计划投资的141.3%,开工率100%。全市累计完成城市更新投资1335.6亿元,其中启动1平方公里以上重点片区项目50个,完成投资1009亿元;累计拆除面积230.35万平方米。全市共有15个城乡风貌样板区、5个“富春山居图”风貌样板区,52个未来社区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房地产开发。全年房地产开发房屋施工面积3657.0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0%;竣工面积552.22万平方米,下降8.8%。商品房销售面积496.18万平方米,下降3.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66.01万平方米,下降2.2%。 七、对外经济 货物贸易。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8794.9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出口总额7719.18亿元,增长16.4%;进口总额1075.72亿元,增长0.9%。全年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7750家,比上年净增1656家。全市与2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其中出口超10亿元的国家和地区98个,对RCEP协议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分别增长17.8%、13.9%。 表3 2024年货物进出口主要分类情况
表4 2024年对主要市场货物出口情况
服务贸易。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31.1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出口144.7亿元,增长16.2%,进口86.4亿元,增长42.7%。国际服务外包离岸合同执行额94.28亿元。 外商投资。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842家,实际使用外资2.89亿美元,第二、三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1.78、1.06亿美元。 外经合作。全市新批备案境外投资项目112个,境外投资总额8.74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6.91亿美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中方投资额5.62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81.4%。全市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2.92亿美元。全年设立境外营销网络项目108个,中方投资额6.63亿美元。 八、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完成综合交通建设投资376.64亿元,其中铁路建设完成投资93.83亿元,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84.87亿元,物流站场建设完成投资84.08亿元,水运建设完成投资8.97亿元,通用机场建设完成投资4.89亿元。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1.32万公里。年内公路旅客周转量16.65亿人公里,下降0.9%;公路货物周转量181.78亿吨公里,增长13.7%。全年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340.2万人次,增长14.7%。行货邮4.04万吨,增长35.5%。年末全市机动车总量330.02万辆,其中私有车辆309.21万辆。 邮电业。全年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73.65亿件,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71.91亿件,增长12.2%。邮政函件业务累计完成1251.9万件,增长7.2%;包裹业务累计完成54.1万件,增长13.4%;报纸业务累计完成15625.1万份,增长6.2%;杂志业务累计完成447.8万份,下降17%。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441.5亿元,增长5.7%,其中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19.5亿元,增长6.0%。 九、金融、保险和证券 金融业。全年金融业增加值50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386.36亿元,增长6.4%,其中住户存款10126.17亿元,增长9.0%;非金融企业存款4100.75亿元,增长1.0%。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7940.10亿元,增长12.4%,其中住户贷款6919.21亿元,增长6.4%;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0953.78亿元,增长16.4%。 表5 2024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情况
保险业。全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373.88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117.83亿元,增长3.5%,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256.05亿元,增长8.6%。全年支付各类赔偿及给付150.04亿元,增长17.7%,其中财产险公司赔款80.94亿元,增长8.8%,人身险公司赔款及给付69.10亿元,增长30.0%。 证券。全年新增境内上市公司2家,居全省第4位,占全省新增上市公司数量的10.5%。年末全市境内上市公司42家。当年境内上市公司新增融资19.0亿元,其中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11.6亿元,再融资7.4亿元。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全体及城乡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4816元、76866元和40700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0%、4.4%和6.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89,比上年缩小0.04。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0577元,增长12.1%。全体及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44641元、51790元和30333元,分别增长6.8%、6.1%和8.3%。 表6 2024年居民人均收支主要指标情况
社会福利。年末在册低保对象3.9万人,其中城镇0.2万人,农村3.7万人。全年低保资金支出(含低保老年人基本生活补贴)4.4亿元,城乡低保标准为1145元/月。全年发行各类福利彩票 21.57亿元,比上年增加1.01亿元,筹集公益金6.12亿元。全市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对象45511人,发放抚恤补助32207.03万元,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9149.03万元,发放困难补助经费39.89万元,发放自主就业一次性经济补偿金10566.76万元。 社会保障。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33.43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6.8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6.8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146.82万人和243.7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5.83万人。 医疗保障。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38万人,其中基本医疗保险一档(原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1.0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二档、三档(原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06.92万人。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1518所(不含技工学校,下同),在校生119.79万人,教职工9.80万人,专任教师8.15万人。其中,小学404所,在校生52.50万人;初中190所,在校生21.09万人;普通高中87所,在校生10.53万人;幼儿园793所,在园幼儿18.3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4所,在校生4.4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9所,在校生0.14万人;全日制高校9所,在校生12.56万人(全日制在校博士研究生0.07万人,硕士研究生1.00万人,普通本科生4.39万人,高职本科生1.18万人、高职专科5.92万人);成人高校2所,脱产班在校生0.15万人。 全市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为103.32%、净入园率99.95%,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面为99.65%。十五年教育普及率为99.91%。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为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为99.71%,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为1:0.6166。 科技。全市财政科技支出38.44亿元,比上年增长 15.3%。列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799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53项、市级644项。预计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32家,累计超2820家;新备案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367家,累计9004家。新增省级研发机构104家(全省重点实验室4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省企业研究院13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83家)。 品牌建设。全年新增“品字标”企业123家,累计770家。新增注册商标4.8万件,累计56.5万件,驰名商标累计78件;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累计33件。全市新增发布“浙江制造”标准38项,累计发布“浙江制造”标准474项。 十二、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全市新建“15分钟品质文化圈”366个、“悦读吧”自助图书馆64家、文化驿站41家、乡村博物馆26家。全年完成送书下乡61.13万册,送戏下乡4022场,送展览讲座下乡5457场,开展“文化走亲”232场。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为100%。 体育。成功举办金华市第十届运动会,共设置38项次比赛,较上届新增21项,近6000名运动员参赛,规模是上届的2倍。成功举办2024金华马拉松,活动当天实际参与人数10884人。推进金华市游泳振兴工作,完成市游泳项目梯队建设,选拔一二三线队员160人,承办2024年浙江省游泳训练营金华站。深化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全年获得全国冠军13人次、亚军9人次、季军16人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得68金71银68铜成绩。 完成新建基层体育场地设施161个,包括体育公园(体育设施进公园)3个、足球场(含笼式足球场)7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6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9个、百姓健身房65个、国球进社区51个。全年共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500余场,参与群众近25万人次。全年销售体育彩票销量39.29亿元。 卫生。据初步数据,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5344家,其中,医院171家;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5家;门诊部290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3家;其他卫生机构19家;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共4676个。卫生技术人员6958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8671人,注册护士30423人。全市实际开放床位数40765张。 十三、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 全市全年平均降水量1714.9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87.7亿立方米)。 资源能源。全市完成造林绿化10900亩,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完成施工30.4万亩,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48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6.28%。新申报省级重要湿地3处,共拥有省级重要湿地8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2个。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总量比上年增长6.6%,其中八大高耗能行业能耗总量增长1.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4%。 生态文明。全市47个干流地表水断面和11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100%达标。市区PM2.5平均浓度30.2微克每立方米,AQI优良率87.7%,6项主要空气质量指标连续6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全年城市污水排放量50323万立方米,污水处理量49940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99.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用水普及率100%,燃气普及率100%。 社会安全。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1起、死亡53人,比上年分别下降22.8%和23.2%;其中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42起、死亡32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