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莲甜度高、水分足、果肉脆嫩,较传统品种口感更佳,存放五六天品质不受影响,这批货准备发往西藏、内蒙古等地。”这几天,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全塘口村莲子合作社的近200亩水果莲迎来盛产季,去年刚从金华市农科院引进的“建选30号”,今年通过“电商+社群”双渠道销往全国市场。
宣莲是中国三大名莲之一,据史料记载,已有1000多年种植历史。清嘉庆六年,宣莲正式被列为朝廷贡品,民间至今流传着“天赐宣平黄金土,地育宫廷白玉莲”的赞誉。1998年,宣莲获评“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银奖;2011年,获国家商标局批准取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获农业农村部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对1409个产品予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并实施保护,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武义宣莲的种植从西联乡壶源村的“一亩方塘”开枝散叶,如今遍布西联、柳城、桃溪等南部山区乡镇,已成为武义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2024年,全县宣莲种植面积8000余亩,产量超过370吨,全产业链产值约4亿元。
宣莲的独特品质源于武义南部山区得天独厚的水土环境,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形成了不可复制的生长环境。这里的莲子颗粒硕大,圆润饱满,色白鲜嫩,纯真清香,酥而不烂,味美爽口。
武义宣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品质,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创新。“自古以来,武义宣莲都是在卖干莲子,我们公司改变了只卖干莲子的传统模式,特色农业要走‘良田、良种、良法’的三良模式,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十里荷花物种园负责人王核对于宣莲产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独到思路,“今年仅仅鲜切荷花就卖出三四十万枝,通过水果莲、鲜切荷花的销售带动周边畲汉农户销售超500万元。”
从昔日的单一干莲子销售,到如今的鲜切荷花、水果莲蓬、宣莲饮品、莲子酒、荷叶茶等多元产品矩阵,从线上的电商渠道到线下的“荷”空间实体店,还有“莲鳖共养”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近年来,武义宣莲的全产业链价值正被充分释放。
“去年我们在金华世贸中心开了一家宣莲饮品店,市场反响不错,近期三江里店也将开业。”在王核看来,宣莲产业要改变以往只提供初级农产品的传统模式,推动产品深加工,延伸拓展“莲”产业。
与此同时,武义还通过山海协作探索宣莲产业发展新模式。去年3月,“山海协作 村社共建”项目在柳城畲族镇全塘口村落地。海宁与武义两地供销社、村合作社共建武义宣莲产业培育示范基地,项目采用“基层供销社+村经济合作社+农户”机制整合资源,通过技术指导、资金支持等实现莲子加工环节全程机械化。
“新购置的加工设备实现了剥蓬、去壳、通芯、烘干全程机械化,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全塘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显友介绍,一年来,该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30多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虽然武义宣莲产业在种销模式、新品开发、渠道拓展等方面亮点颇多,但也面临着产业小而散、深加工比例低、外地莲子冲击等产业现状。“今年产量比去年高,但价格上不去。”“外来低价莲子冲击市场,我们这么好的莲子也卖不起价格。”“市场上的莲子鱼龙混杂,正宗的宣莲受到影响。”实际上,广大农户和经营主体反映的这些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正是武义宣莲产业做大做强的新契机。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是代表地方形象的“金名片”,更是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如何进一步做大武义宣莲产业规模,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建议,一方面需要强化全产业统筹,推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另一方面要加大品牌保护力度,推动各市场主体形成合力,让宣莲成为山区百姓奔共富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