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10点30分,东阳市横店镇十里街一家不起眼的餐厅里,总会排起一支特殊的队伍。银发老人、环卫工人、怀揣演艺梦想的“横漂”,还有一些暂时陷入困境的人,静静等候在这里。他们期待的不仅是一顿免费午餐,更是一份温暖与尊重。
这里是横店雨花斋,一家提供素食的公益餐厅,也是一个坚守了9年的爱心平台。在这里,没有交易,只有感恩;没有施舍,只有互助。
一顿饭,温暖一人心
雨花斋的故事始于2011年,浙江建德一位老人拿出毕生积蓄创办全国首家雨花斋,倡导敬老公益与免费素食。这一模式迅速传播,2015年,金华地区首家雨花斋在东阳梨园路成立。
2016年,东阳市兴成红木家具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潘敏阳,在东阳城区雨花斋体验用餐后深受触动。“老人们吃着热腾腾的饭菜一脸满足,陌生人之间彼此关照。”她说,那一刻,她决定在横店也办一个这样的家。
当时,横店已有爱心人士建设了一家雨花斋,但因需要场地租赁等原因,存在运营困难的情况。于是,潘敏阳接过这根接力棒,将自己在横店镇十里街的一个红木展厅改建成了公益食堂,并邀请东阳雨花斋早期义工景佩佩加入,携手同行。
近年来,金华市范围内多家雨花斋因资金、人力等原因相继关闭,横店雨花斋却坚持至今,成为我市仍在运营的唯一一家。
一顿饭,守护一群人
清晨6时30分,56岁的杨怀志开始在厨房忙碌。作为雨花斋专职厨师,他全年无休,仅备餐就需要两个多小时。从洗菜、切菜到烹饪,他要为70多人准备午餐。
“虽然工作量大,但看到大家吃得开心,一切都值得。”他说。
80岁的潘凑每天从东阳市区乘公交赶来,不仅自己用餐,还为老伴打包。“这里的饭菜合口,我们都喜欢。”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雨花斋填补的不只是胃的空荡,更是心灵的孤寂。
68岁的张银虎三年前中风后行动不便,义工们便主动接送他就餐。在这里,他不仅感受到家的温暖,身体也逐渐好转。
“这里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如今,张银虎每天坚持步行来餐厅,把这段路当作康复训练。
雨花斋不仅是免费食堂,更是传承文化、践行公益的精神家园。墙上张贴《弟子规》,饭前分享美德故事,弘扬勤俭敬老之风。
节俭的理念贯穿于每个细节:洗菜水二次利用、饭前感恩词、用餐“食不语”、饭后必“光盘”……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每个人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
“很多老人在家里被忽略,来到这里才能感受到温暖。”景佩佩说。
餐厅实行“轮流店长制”,大家都可以参与管理,既缓解了核心人员的压力,也增强了大家的归属感。“今天可能是你服务别人,明天就是别人为你端汤盛饭”——这种互助模式,让大家体会到付出的快乐和接受的感恩。
贵州籍“横漂”吴昌林前来用餐后,主动留下做义工。“存好心、行好事,人生就会越来越好。”他的话道出了许多义工的心声。从受助者到助人者,这样的转变在这里已经成为常态。
一顿饭,九年风雨路
雨花斋完全依靠“日行一善”群的小额捐助维持运营,最大一笔捐款为6000元,更多是几元、几十元的日常捐赠。9年来,正是这些点滴爱心汇聚,让这份免费午餐得以延续。
“没有交易,只有感恩。”潘敏阳说,他们的理念从未改变,就是希望推广素食健康、环保生活,弘扬传统文化。其间,不少支持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许多周边农户也经常捐赠蔬菜。9月19日采访当天,义工杜凤仙和一名退休教师送来不少新鲜蔬菜,还有一个村民送来自己种的丝瓜。这些物资,支持着雨花斋的运营,更传递着雨花斋的爱。
然而,公益之路从非坦途。最大的困境是义工人手严重不足。
“义工需要系统培训,没有人,这个家的根基就不稳。”景佩佩说,目前正努力从周边村民和年轻用餐者中招募新人,期盼更多人加入进来。当下,雨花斋的义工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由于工作繁忙,很难长期来做义工。
如今,潘敏阳的儿子已接手家族企业,让她能全身心投入雨花斋。几乎每一天,她都会来到这里,看着老人们满足的笑容和义工们忙碌的身影,这一切让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潘敏阳说:“企业发展离不开社会支持,回馈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我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能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