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金华 >> 旅游金华 >> 吃在金华
 

高糖高油退场 清甜米香登台|

婺式传统糕点顺风起飞

高糖高油退场 清甜米香登台|

发布日期: 2025-09-30 09:11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金璐 浏览量: 字号:[ ]

中秋吃月饼,那你吃过婺式月饼吗?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金华人不知道,他们爱吃的米月饼其实是金华原创。源头是永康古时候的“画月”。当然,“画月”体积庞大,圆如皎月;而如今的米月饼小巧玲珑;“画月”整体由米粉制作而成,不含馅料,如今的米月饼则填充了芝麻、果仁等美味馅料。这源于时代的进步,以及当代金华糕饼师傅们的匠心独运、不断改进。

延续古老饮食传统的“活化石”

“婺式月饼用的是蒸制工艺,而苏式月饼、广式月饼用的烹饪方式是烤,由此可见,婺式月饼比它们出现得更早。”婺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楼洪亮说。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甑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已掌握蒸制食物的技术;烤法虽原始,但成熟的面食烘焙技艺至汉代才逐渐普及。从粒食到粉食的转变始于汉代,磨制技术的进步使米粉制品在唐宋时期日益精细。因此,婺式月饼可被视为延续古老饮食传统的“活化石”。

“画月”之所以大,是因为要在中秋“摆月”后切开,给大家“分福”,该习俗一直传到了今天。这般共享“福气”的举动,其实正呼应着月饼最初作为崇拜月神祭品的属性。

月神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随着时间推移,原先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民间,并演变为一种大众化的民俗活动。早期祭祀月亮的祭品多为羹汤,唐代出现了饼形祭品,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首次出现了“月饼”的称谓,同时代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将其归为“蒸作从食”。可见,南宋的月饼便是蒸出来的。婺式月饼雏形可追溯至南宋浦江《吴氏中馈录》中记载的米制糕点,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

楼洪亮珍藏着一个百年前的“满床笏”月饼模具,这是他十几年前从一位制作金华传统糕点的老师傅家里收来的。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赵荣光说,透过这个模具可以发现,彼时的婺式月饼并非只有“画月” 一种,还有用模具印制而成的款式。从模具的尺寸看,用它做出来的米月饼又大又厚,而且里面是有馅的,这就与今天的婺式月饼更像了。他认为,随着人们对点心需求的日益精细,点心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月饼的尺寸也逐渐迷你化。近代以来,作为时令点心的月饼,愈发显得小巧而精致。

“最初见到‘画月’,吸引我的是它以白米作为原料、使用‘蒸’这种工艺,暗合了当今低糖、低油的健康需求。”楼洪亮说。近年来,中国人在饮食上愈发注重营养均衡,传统月饼外皮往往饱含大量油脂,这让不少追求养生的人对月饼敬而远之。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月饼业界不断创新,推出了多种新型月饼皮:有用糯米制作的冰皮,有用白芸豆沙制作的桃山皮,有用荞麦、紫薯等制作的杂粮饼皮,婺式月饼通过蒸制工艺制成的米皮,因其清爽不腻、保留米香的特点,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健康选择。

供不应求背后的创新密码

这几天,金华老字号糖古手工糕点坊忙得不可开交,工人们从清晨忙到深夜,订单仍源源不断涌来。主理人徐家兴表示,他们的婺式月饼通过物流,一两天时间就能到祖国的大多数地方,“往年到港澳要两三天,现在能够做到前一天下午发货,第二天到达”。

物流与保鲜技术的持续进步,使得婺式月饼有了越来越多外地的拥趸。金华市正牌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国荣回忆,当年他刚刚开始向外推广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婺式月饼……而到了现在,婺式月饼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已经打开,如今不仅江浙沪消费者熟稔其味,连北方城市也掀起尝鲜热潮,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我市的糕饼企业忙得热火朝天,产能一扩再扩仍供不应求。

这背后,凝结着我市传统糕饼界的集体智慧与共同努力。市糕饼行业协会负责人王平说,从“画月”到如今婺式月饼的蜕变之路上,我市从业者始终秉持匠心,进行了三项关键创新:

一是化大为小。传统“画月”因用于祭祀仪式,需做得硕大以显庄重;现代月饼逐渐演变为精致点心,需满足日常食用、便携解馋的需求,尺寸便愈发小巧。如今的婺式月饼单只仅重40~50克,无论是佐餐时浅尝一块,还是工作时随手取用垫垫肚子,都恰到好处,毫无饱胀负担。

二是馅料革新。现炒现包的坚果仁馅料,通过低温快炒工艺,最大程度保留了坚果的馥郁香气与松脆口感,让曾因配方陈旧、口感油腻而被一些年轻人疏远的“五仁”馅,在婺式月饼中焕发新生——酥香不腻、层次丰富,堪称独树一帜。如今,婺式月饼还有了更多口味:清香佛手、火腿六仁、龙井绿茶、黑米燕麦……每一种口味都融入了地方风物与现代健康理念。

三是减糖减油。传统的婺式糕点甜度并不低,油脂含量也不少。婺式月饼调整配方,将糖分降低30%、油脂减少25%,同时通过天然代糖与植物油替代,确保风味不减。由于米皮延展性较弱,包裹足量馅料对工艺要求极高,糕饼师傅们为优化米皮配方,前后调整了五六十次,最终才实现“薄皮大馅”的完美平衡。

前些年,婺式月饼因全程无防腐剂添加,保质期较传统月饼短得多,影响了“走出去”。随着物流提速,这种“短保”特性,反而契合了当下消费者对新鲜、零添加、短周期消费食品的偏好,成为其差异化竞争优势。如今,婺式月饼凭借“新鲜现做、当日发货”的模式,在追求品质生活的都市人群中赢得广泛青睐。中秋佳节临近,订单量迎来爆发式增长。生产线彻夜运转,工人们轮班上阵,只为确保每一块月饼都能在最鲜润时抵达舌尖。

如何复制“单品突破”成功路径

婺式月饼的成功,为金华传统糕点的复兴提供了一个“单品突破”样板。那么,是否能让更多婺式传统糕点复制这种成功,让传统技艺与当代消费市场的需求创造性对接?

“我认为,婺式月饼之所以成功,源于金华传统糕点所蕴含的独特基因。”杨国荣说。他认为,婺式月饼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制作手法上,更在于原料的精心选择。以米为原料的月饼,本身就带有清甜的口感,因此食用起来格外清爽,这也使其迅速成为全国消费者的“舌尖新宠”。因此,其他婺式糕点的传承和发展也应当继续发扬这一优势,摒弃高油高糖的做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创新相结合,比如,制作婺式月饼的米粉,古代用石磨加工会比较粗,而现代工艺设备能制作出更为细腻、色泽更白的米粉,实现“雪月”质感,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在推广方面,杨国荣认为,应该走出金华,让更多人知道婺式糕点,比如“正牌”食品近年来与嘉兴五芳斋展开合作,每次五芳斋举办发布会,杨国荣的团队都会专程赶去,向经销商介绍婺式月饼,以及它背后的婺式糕点。

徐家兴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必须更新销售模式、注重产品创新。作为金华最早一批私营糕点厂,糖古曾经历过生存危机,后来,他们放弃传统超市供货,转向线上IP运营,通过短视频展示手工制作过程。他们在包装上重新设计,满足年轻消费者对“颜值”的需求,还开发了一套金华双龙洞、婺州古城等标志性景点的系列糕点,卖得很火。他们学习西式糕点在外形和摆台设计上的优势,向顾客开放定制,将其LOGO呈现在糕点上,并提供中式风格摆台。他们的产品登上综艺《奔跑吧》后,许多明星都品尝过糖古糕点,这让金华味道被全国粉丝知晓。

“我们在婺式糕点中加入黄精、铁皮石斛等药食同源食材,满足消费者对健康滋补的需求。”金华市张大酥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广熙表示。他们通过调研发现,消费者饮食上越来越重视养生,便与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合作,开发了多款产品,其中的黄精糕因其滋阴补肾、益气健脾的功效深受市场青睐,成了畅销爆款。

张广熙建议,在糕点开发方面,除了挖掘现有的糕点外,还可以将金华的好食材做成糕点,比如金华佛手做佛手酥,金华火腿做火腿酥,他们用兰溪杨梅做的一款杨梅饼也卖得不错,还有武义的莲子、义乌的红糖、东阳的香榧、磐安的黄精,都是适合做糕点的高级食材。

未来,随着对地域食材的进一步盘活、产学研协同的深化,以及对消费需求的持续响应,更多婺式传统糕点有望复制成功经验,在守住技艺本真的同时,逐步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金华传统糕点产业实现整体性复兴与发展。